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麒魁:绿色建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2014年11月21日 14:5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农村住宅建设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现已成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一大亮点,不仅起点要高、标准要高、质量要高,而且还应充分体现节约资源和建筑节能的新理念。

  对此,在11月9日由中国建设报社、卓达新材市场开发总公司联合组织的“2014全国农村建房暨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卓达新材市场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刘麒魁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应大力提倡绿色建筑,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

  中国住房: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大部分还是在城市住宅建设上推广,农村住宅也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原因是什么?

  刘麒魁:首先,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可能很多人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城市建筑上,城市建筑固然重要,但就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市场来说,面广量大的住宅仍在农村,农村既有住宅占全国既有住宅总量的7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住宅是我国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在我国农村千百年来用黏土实心砖建造的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民居,大多没有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的概念,在造成物质资源、能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农村居住聚集地的环境日益恶化。所以,各地农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资源、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逐步取代砖混结构建筑。

  最后,我国农村每年仅农作物秸秆资源据统计已达到7亿吨,其中2亿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还有很多林业采伐剩余物资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农村是绿色建材 木材、竹材、植物纤维如秸秆等)的原料产地,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方便就地取材。如果国家再从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那么在农村发展绿色建筑则将取得跨越式发展。

  中国住房:正如你以上所说,新农村建设的确需要绿色建筑,那么,在你看来,该从那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其发展?

  刘麒魁: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必须下功夫培养农民居民的绿色建筑意识,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渠道,向广大农民宣传绿色建筑,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绿色建筑,并参与到发展绿色建筑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配合,通过宣传资料、相关培训等,使得农村居民自觉遵循绿色建筑的规律,营造良好绿色建筑的社会环境,从被动的接受绿色建筑转变为自发的要求,从源头上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

  另外,为倡导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居建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各地还应尽早尽快建立一些示范工程,以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中国住房:绿色建筑在农村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绿色建筑产业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你对地方政府有哪些建议?

  刘麒魁:就地方政府而言,无非是需要重视并加强引导,并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一方面,可以对农村居民发展绿色建筑实施补贴政策。这种补贴其实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间接的补贴,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农村居民建设绿色建筑的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对农村居民发展绿色建筑实施税收政策。一是对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是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消费者 即农村居民 建设绿色建筑的成本;二是对使用非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 即农村居民 实行较高强度的收费政策,以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绿色建筑产品。

  除此之外,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应结合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并以适宜技术为主,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有机集成。国家层面也应从各方面加强对农村绿色建筑科研开发,在各类科研基金中设绿色建筑专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科研成果进行示范 包括建筑技术、设计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合成技术等 。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