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松绑限购 广州敢不敢给楼市发个“红包”?(2)

2015年02月13日 17:1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如果松绑了限购,这些问题都不会存在了。

  降低了其他城市松绑的效果

  2014年以来,原先打压楼市的措施纷纷取消,其中就包括了众多城市的限购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刺激楼市成交,提升信心,增加房地产的投资,并由此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问题是,现在一线城市仍然限购,就无法说服市场认为打压楼市的政策已彻底取消,大家对楼市前景仍然存疑。这在A股地产股的表现上就非常明显,当上海、北京取消限购的消息传出时,地产股马上大涨;当消息被否认时,地产股就迅速回落。

  现在很多大房企都重兵驻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限购不取消,他们在房地产的投资激情就无法被彻底点燃,增加投资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被打折扣。

  广州困窘

  楼市转冷了,

  为何还限购?

  看着朋友圈里同行晒公司奖励国外游、晒红包、晒奖金……刘先生非常心塞。他没什么可晒的,没有奖金、没有红包,也没有国外游,唯一有的就是还有“脸”早早回家过年。

  刘先生认为,自己去年业绩不好,并非自己之过,实在是因为他在卖广州一个很“贵”的项目,“买得起的没有资格,就算我多努力都没有办法。”刘先生这并非自怨自艾,在他之前,已有资深职业经理人同样在这个楼盘上“翻船”。现在,刘先生已经离职,希望找到的下家能安排他负责价格便宜一点的楼盘,“这样也能多拿点奖金。”

  限购导致刘先生困窘,其实也是广州很多高价楼盘的困窘,甚至是2014年广州众多卖得不好楼盘的困窘。

  2014年,广州一手住宅成交量下滑了两成,花都的成交量更近乎腰斩,直跌得花容失色。

  在市场过热时出台抑制措施,给市场降温;在市场变冷时出台刺激措施,为市场加温。这就是调控的原因。也是2010年限购出台的重要原因。有房企负责人问,在楼市这么冷的情况下,限购为何继续存在?

  不少社会舆论也提出,从时间、市场看,限购取消有足够的理由。

  2010年9月29日出台的“新国五条”,限购首次现身。哪些城市需要限购?当时的要求是“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而2011年1月26日出台的“新国八条”,对于限购给出了时间限制,“在一定时期内”。

  自限购令出台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从时间限制上说,也到了可以松绑的时间节点。

  从市场情况看,也到了取消限购的时机。2014年,全国房价呈下滑趋势,房价过高过快上涨已经不见踪影。广州方面,2014年房价上涨15%,这样的涨幅在最近10年之中只是在中等水平而已,与限购令现身的2010年40%的涨幅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言。并且,这样的涨幅很大原因是因为结构性成交造成的,在众多买家的感觉中,2014年的房价实际在下跌。导致房价下降或者增幅放缓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市场由过热转向过冷。

  这种由热转冷到底是一时的还是长远的?更多观点认为,这种转变是长远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速在变化,中国的人口增长在发生变化,中国楼市供求也在发生变化……正因如此,楼市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的观点也被普遍接受。

  就算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也是在经济下滑时出台,经济复苏时取消。因此,中国、广州的楼市限购政策,也到了松绑的时候。至少,到了讨论松绑的时机、松绑的方式的时候。

  解决方案

  先从二手开始

  对于广州的松绑限购,此前已有很多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先不全面放开,但可以在南沙先放开,从区域的逐步开放方面来考虑。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南沙本身住宅库存量较大,去化库存压力也比较大,需要有利好来刺激。但南沙成为自贸区,这已经足够刺激南沙成交的提升,松绑限购反而意义不大了。

  因此,广州松绑限购不妨换个思路,可以考虑先从二手松开限购。

  一来,大家关注的房价是否“过高、过快上涨”,大家几乎都认为是在一手房价方面,因此,广州现在二手市场松绑限购即使导致二手房价升高,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大;二来,自2014年的降价之后,广州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一二手倒挂的显现,在二手房价比一手还要高的情况下,二手房价想大涨的难度非常大;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现在广州二手市场非常冷淡,2014年广州二手住宅大降约四成,2015年继续开局不利,1月份成交环比进一步下滑。所有的迹象几乎都表明,广州楼市松绑限购可以从二手市场开始。

  当二手市场激活,业主将原有的房子卖出,一方面增加了购房的名额,另一方面又有了资金,同样会刺激一手市场的成交。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