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策吹暖风 2015年四川楼市调整中趋稳

2015年02月25日 14:15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

  2月5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央行宣布从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后,又一重大利好消息。另外,今年1月我省宣布全面取消限购,力争今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同时,省政府将对房地产市场推出多重利好政策,这为楼市迎接新春带来了多重利好消息。

  事件

  降准“落地” 释放近6000亿人民币

  2月4日晚6点,央行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央行宣布从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后,又一重大利好消息。”坊间一品牌开发商负责人告诉四川日报记者,“2014年以来,央行已出台多轮定向降准,并通过增加再贴现额度、MLF、调整存贷比口径的方式释放流动性。此次时隔两年半的调整后,存准率与2011年2月相当,或释放近60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表明了央行稳定经济、改善融资环境的强烈意愿。”

  背景

  市场“倒逼” 货币政策调整加速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是近五年来最低值;CPI也持续保持低位,全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上涨2%,涨幅为5年来新低,市场面临通缩压力;而PMI自去年下半年来持续下跌,制造业增长动力仍显不足;1月PMI仅为49.8%,是自2012年9月以来首度位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以下,反映国内制造业经营形势不佳,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继续偏弱,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增强。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如果央行看到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出现周期性变化,毫无疑问会进行逆周期的政策回应——做出政策调整。”

  同时,在房地产高库存压力下,市场信心仍显不足。在2014年全国房地产销售及新开工下降明显、开发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各个城市的库存压力持续加剧,多数城市的可售面积去化周期在15个月的警戒线以上,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库存去化周期更是接近5年,市场整体的去库存压力骤显。积极恢复房地产市场信心、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节奏,仍将是各级政府在稳增长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而释放货币流动性将是这一系列政策努力的核心。

  “自2014年以来,因经济增速下滑、人民币贬值、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大量国际资金流出中国市场。”坊间专业人士认为,这些都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提供了充分空间。

  影响

  利好“组合” 将破解地产高库存

  “降准释放流动性改善资金面,保障经济平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央行降准直接释放流动性近6000亿元,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改善资金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今年1月PMI仅为49.8%,位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以下,且市场面临通缩压力,降准能够有效改善市场预期,维持企业信心平稳。相较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降准对于经济的刺激更为直接,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对于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具备重要意义。

  “降准、降息,再加上政府出台其他措施的组合效应将持续显现,房地产库存压力将得到有效的缓解。”成都全心集团总裁李国峰说,此次降准是2014年以来一系列货币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升级。2014年央行“9·30”房贷政策的出台,加上11月末的降息以及公积金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年末的整体回暖提供了重要基础。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显示,50个重点城市去年12月份单月房屋销售总量创近5年新高,今年1月份尽管环比回落明显,但多数城市同比增长仍保持良好势头。“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销售的影响最为直接,此次降准将进一步明确购房者预期,加快推动各类住房需求入市,缓解各地高库存压力。”成都健鹰地产总经理杨健鹰说,由于临近春节,政策影响将在3月份开始逐步显现。而主流开发商的资金链也将迎来实质性的缓解,有助于销售回款加快和融资成本降低。在房地产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的持续发酵,将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关键要素。 □记者 文强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