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厦门侨商助力特区新发展

2015年02月26日 11: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图为卢绍基介绍铁皮石斛立体栽培技术。

  严 瑜摄

  35年前,华侨的直接投资为侨乡厦门起步建设经济特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厦门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新机遇。这一次,新一代华侨带着他们从国外学得的技术与理念,为特区的再一次腾飞注入更为持久的动力。

  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内

  春节前那几天,是卢绍基最忙的日子。在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铁皮石斛温室内,他带着一群工作人员忙碌着。“我打算在这里建一个集农业、科技、旅游、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园。”卢绍基告诉记者。

  这位祖籍福建龙岩的新西兰华侨在国外从事了20余年的现代农业管理工作。2010年,他回到厦门,成立了一家生物工程公司,专注于对铁皮石斛这一濒危名贵药材的栽培与产品研发。

  “我就是想把在国外所学的技术带回国内来。”谈及回国的理由,卢绍基这样对记者说。他的生物工程公司在厦门搭建起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智能化铁皮石斛温室,集合了新西兰、法国、荷兰等国的一流先进农业技术,施肥、灌溉、风速、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均由电脑实时监控,可年产2亿株铁皮石斛种苗。如今,这里已成为厦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

  在厦门,像卢绍基这样带着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回乡发展的华侨越来越多。据报道,在厦门各项引智政策的激励下,自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3000名新侨回国创业创新。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回乡华侨无疑是其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把中国品牌推向国际

  “70后”旅日华侨庄满乐几年前和妻子回到厦门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他每年都会利用自己在日本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邀请日本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来厦门当地的企业和学校开设培训讲座。

  这些回乡发展的华侨,不仅把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理念引进国内,让更多的乡亲受益,让家乡发展的步伐更快,同时他们还借助自身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将优质的中国产品带向世界,让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创新科技领域的一块闪亮招牌。

  “目前,我们的产品100%出口海外,出口地包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众多发达国家,年销售额已超过3亿美元。”旅泰华侨吴亮泰5年前关注到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在厦门海沧区投产了新能源客车项目。他说,让中国自己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市场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这些侨资企业的推动下,近年来厦门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根据厦门市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厦门出口总值523.5亿美元,增长15.3%,出口增幅位居5个计划单列市第一名。《中国海关》杂志还将厦门市评为2013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的第五名,居福建之首。

  分享家乡的战略机遇

  华侨为家乡的发展添油助力,家乡也为这些华侨的创业发展提供最给力的支撑。

  “我们很幸运能够回到厦门创业,这里充满了活力。”庄满乐说。最初几年在厦门创业园的孵化,使他的刚刚起步的科技公司在资金、税收等方面享受到多种优惠,政府高效的办事节奏、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贴心的服务支持更让庄满乐深深感动。

  厦门市侨联副主席洪春凤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联系、服务回乡发展的归侨,厦门市侨联在2010年成立了新侨专业人士联谊会,定期举办科技文化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为这些回乡从事创新科技领域工作的华侨搭建广阔的沟通平台。

  而如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作为重要枢纽城市的厦门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更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这对于回乡发展的华侨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吴亮泰说,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下,他的企业更有底气敲开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大门。如今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客车已经出口欧美,下一步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国家市场登台亮相。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