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代文保大宅亟需修缮 男子百万修缮费换30年使用权

2015年03月12日 09:5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澧浦村有一栋清代的民居,叫植槐堂。据说是清朝中期建造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它也是金东区的文保点。

  但因为年久失修,曾经精美大气的植槐堂如今破败不堪。共同拥有这栋房子产权的7户人家,都想好好保留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可一估算,维修需要近百万元。找文物部门,回复说“谁使用,谁维修”。

  出不起钱,几家人想了个办法,发出“英雄榜”:谁帮我们修好房子,给他30年使用权。但是,根据文保部门的要求,房子修好后,不能用于经营。

  没想到,近日,还真有人找上门来,称愿意出钱帮忙维修古宅。

  清代豪宅规模宏大

  木雕精美、气派

  植槐堂位于澧浦村村中间,面积有356.7平方米。房子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三开间两天井,左右厢房各十间,正厅与厢房用走廊隔开。

  昨天下午,钱江晚报记者来到这里。整座房子气势恢弘,结构保存完整。大厅内的砖雕门面有2层楼高,厅中间立着8根又粗又高的木柱,屋檐下的牛腿和冬瓜梁雕刻精美。连天井两侧,都装着石雕的隔窗,很是气派。可以想象当年这座房子,是怎样的富丽堂皇。

  64岁的王志启,是7位户主之一。王志启说,他的祖上当过大官,于是有了这栋房子。“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住在里面了,三四个小孩经常绕着正厅的大柱子玩游戏。那时候,柱子很光亮,手掌一擦,还会有响声。”

  87岁的胡小芝现在还住在里面。胡奶奶说,当年植槐堂曾辉煌一时,“很有钱,雇了很多佣人,还有管账房的。”

  浙师大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说,金华的王氏大多是北宋初年王槐的后裔,他是从义乌凤林迁过来的。王氏祖上有个叫王佑的,是北宋丞相王旦之父,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便在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树。这也许就是澧浦植槐堂名字的由来。

  如今房子破败不堪

  100多万元维修费却没着落

  再好的房子也是需要保养的。因为年久失修,植槐堂的走廊上随处散落着一些旧石板和石墩,屋檐已经破旧不堪,很多位置都有了缺口。一些精致的牛腿也因为年代久远,自动脱落了。

  屋内到处堆放着建筑垃圾。“都是屋顶和房梁上掉下来的”,胡奶奶指着自己的头顶说。

  很长一段时间,只要碰上下雨天,胡奶奶的心就打颤。“嘣嘣嘣,也不知道什么东西从屋顶掉下来。怪吓人的。”胡奶奶说,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满地的碎瓦和旧木。

  包括胡奶奶在内,现在植槐堂还住着三位老人。“再不修,恐怕熬不过去了。”王志启担心,万一房子哪天倒了,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王志启担起了牵头的担子,召集7房堂兄弟,修缮祖屋。可请人大致一估算,完全修好要花费要近百万元。

  “一听费用,大家都吓傻了。”后来,王志启又找到文物部门,却得到了“谁使用,谁维修”的答复。

  “我们修祖屋,也不图什么,就是想保护文物,让子孙后辈们以后能看看,不想让老祖宗的遗产毁在我们这一辈手里。”王志启说。

  几经商量,几家人决定另辟蹊径,贴公告,吸收民间资金,邀请热心人士出资修房子。作为回报,房子修复后,给投资者占有、使用30年。

  “再怎么说,也比房子倒掉好。”王启志的堂弟王建忠说。

  文保部门称这种做法可行

  但明确房子不能用于经营

  那么,作为文保点,王志启他们的这种做法可行么?

  澧浦镇澧浦办事处主任陈兴福介绍说,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王志启就找到他,想把植槐堂的所有权转给澧浦村村集体,让村集体来修缮。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落实。

  “村集体资金和私人资金有困难,他们想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陈兴福说,他建议王志启他们再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修缮要多少钱,投资者能从中获益多少,简单估算之后,再确定给出多少年的使用权。”

  陈兴福也表示,有使用权,但并不代表能随意使用。修缮好之后,7户户主要向使用者开出一定的条件。“老房子的安全方面,尤其是消防安全一定要做好;毕竟房子在村中间,不能产生太大的噪音;周边的环境卫生也要有所保障。”

  另外,记者从金东区文化与文物监察大队大队长黄亮那了解到,文物保护局有明文规定,“谁使用,谁维修”,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也会有一部分补助资金,不过一年总共只有20万元,而金东区文保点却有161个。黄亮也赞同村民的这一做法,但同时他也提醒,使用权可以给,但文保点是不能用来经营的。

  金华民间古建筑爱好者揭榜

  为了那份将要消失的乡愁

  没想到,植槐堂几户产权人联合发出的、被媒体称为“招赘令”的公告,还真招来了有心人。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房子的修缮工程已经动工了。

  在植槐堂正门口,贴着一张横幅,上面写着: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抢救保护刻不容缓。走进正门,几块警示牌非常显眼:施工现场,严禁入内。

  大厅内堆满了从屋顶取下来的废旧瓦片,屋顶用篷布盖着挡雨,也避免雨水侵蚀椽木。大堂四周布满了脚手架和竹梯,趁天晴,现场有师傅还在赶着抢修。

  王志启作为七户房主之一,也在修缮的队伍当中。

  “植槐堂确实已经开始修了。”王志启笑着对记者说,揭榜的是一位金华民间古建筑爱好者,他不愿意透露自己过多的个人信息,只知道姓陈,也是澧浦镇人。

  随后,记者找到了陈先生。因为平时对金华古建筑的关注,再加上是自己的老家,对植槐堂的现状陈先生早有耳闻。

  “植槐堂在婺派建筑里非常具有代表性,周边像这样的古房很少了。”谈起揭榜修缮植槐堂的初衷,陈先生用了“乡愁”两个字。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村落,老房子一间间倒了,还到哪里去找乡愁?”陈先生说。

  看到房子的主人贴出英雄榜,陈先生找上门,提出凭一己之力,修缮植槐堂,两方不谋而合。

  “倒不是看中这30年的使用权,倒掉了实在是可惜。”如果能修好,陈先生的打算是,在这里开一个文化展览馆或者老年活动室。

  修复的困难程度远超想象

  出资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

  不过,现在比较麻烦的是,植槐堂腐烂的程度,超守当初的估计。

  “梁、檩条,很多都已经腐烂掉了,几根支撑柱也斜了。”王志启指着房梁感叹,破损太严重,修起来是一个大工程。经过再次估算,将这栋房子修复如初,费用会远超当初设想的100万元。

  前期修缮的人工费一直由陈先生在出,但他与7户主人还未签订正式的合同。这个新的变化,让陈先生有些犯难。

  “资金压力确实有点大,虽然之前也有考虑,但真做起来好像有点力不从心。修缮的时间也可能会延长。”陈先生说。现在最担心的,除了资金,就是植槐堂能否经得住这么长时间的修缮时间。如果修到半途,房子塌了,怎么办?

  陈先生希望,这件事能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对这处古宅的抢救性修缮工作。

  “如果有其他民间资金愿意加入,那就最好了。”陈先生说。

  相关报道

  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

  建议设立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

  并永久落户金华

  古村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地方特色,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的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的遗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就提出设立“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并永久落户金华。

  在古村落保护上,金华一直做得比较好,甚至首创了历史建筑的认养保护模式。

  据悉,金华现有古村落104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村落有7个,占到全省25%;中国传统文化村落24个,占全省14%。最著名的,包括由朱元璋题字的浦江江南第一家、有民间故宫之称的东阳卢宅、江南孔子后裔聚居地的磐安榉溪,以及诸葛亮后人居住的兰溪诸葛八卦村。

  徐加爱说,在古村落保护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修缮经费,不是普通居住者出得起的。“这需要进行统一规划,相关部门在做预算时,可以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申请一定的经费用于古村落保护。”徐加爱建议。 本报通讯员 葛逸云 本报记者 张姮

  本报特约记者 何贤君 本报记者 杜羽丰/文 本报记者 俞跃/摄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