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谁“动”了我们的房子

2015年03月12日 13:30 来源:银川晚报  参与互动()

  商品住宅,既是投资品,也是大宗不动产,其质量虽然并非唯一要素,但却具有决定性。而商品住宅的质量维权,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成长。然而,维权的难度却没有降低。

  众所周知,房屋质量的好坏,90%取决于房地产商的自检。换句话说,业界良心从来不会出问题,但业界败类却有更多规避风险的方式。

  显然,对于商品住宅来说,如果门窗这样的问题出现,也不会影响其购买。准确地说,不会影响其退货。房地产商只要搞好大面儿上的质量,小瑕疵从来没有多大影响,对口碑也没什么损失。况且,整个业界的局面也是如此,大家也都习惯了。

  加上法律维权成本高,小小的业主,既不具有专业性,法律资源上也明显处于劣势。因此,我们几乎只能寄希望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我约束。

  事实上,这种自我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自发的,而是规矩强迫出来的。如果房屋质量上的监督执法能够真正触到开发商的痛点,相信具有严格管理体系的房地产商,可以将房屋品控做到最好。

  当然,除了前期的品控,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关键。比如银川一些开发商推出的快修队,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业主提出的问题,亡羊补牢,这也是良心。

  总之,房屋维权的门槛,取决于业界良心的大小。良心足够,门槛越低;良心缺失,门槛越高,甚至是一堵墙。但最终,还是要看监管的门槛是不是高,监管越到位,良心就越大,不是吗?

  皇甫补刀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