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否认松限购 房股仍大涨

2015年03月17日 11:2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记者王维宣 摄影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数据较为乐观 后续放松政策可期 依然看好房地产板块

  昨日,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人士向媒体回应称,之前上海取消限购政策的传言已经在官方微博上进行澄清。虽然取消限购未有时间表,但是昨日房地产板块已经受到青睐大涨超3%。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数据较为乐观,后续放松政策可期,依然看好房地产估值水平和行业基本面的提升。

  日前,市场传出消息称,上海2015年4月1日将执行限购放宽,具体内容为取消税单和社保限制,外地人单身允许在上海购买1套住房,外地人已婚状态可以购买2套。而本地人单身购买2套,本地人已婚可以购买3套,上述均以家庭为单位。消息同时传出,已接到多家地产公司通知,2015年3月份将整体提价5%~10%。

  针对上述传闻,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人士向媒体回应称,之前市场上就有传言称上海取消限购政策,但已在官方微博上进行澄清。记者查询得知,该澄清发出于1月底,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限购措施不会改变”。记者向多家在沪房企了解,并未有房企确认限购及涨价传闻。“现在上海的成交依然未能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我们还是以去库存为主,没有听说要整体提价的事情。”一位上海本地房企中层坦言。

  在限购放松消息传出当天,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强化地方政府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中国城镇化进程还在加快,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我们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限购取消”已成为楼市政策松绑的关键举措之一。到目前为止,全国46个限购城市已有41个退出限购舞台,仍在坚持执行住房限购政策的城市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以及三亚市。

  业内预测

  地产股后市仍有空间

  尽管上海放松限购依然未有官方时间表,但是昨日的资本市场依然体现了对房地产板块的看好。

  记者从同花顺数据了解到,昨日房地产开发板块整体涨幅达到3.1%,跑赢两市股指,合肥城建等六只地产股涨停。在龙头股中,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和万科A涨幅均达到2%以上,而金地集团涨幅稍逊,为1.48%。

  市场数据也显示较为乐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上周54城市成交量快速复苏,一周签约套数为4.54万套,创下近六周新高。

  “在春节后一个月,市场已基本恢复到春节前一周的正常水平。一、二线城市的表现明显强于三、四线城市。随着假期结束,以及降息的刺激,3月下半月市场有望告别签约淡季。部分城市出现小阳春现象。”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分析师看后市

  平安证券王琳:本轮市场正在回温,购房者购房意愿正逐步提升,业界对于市场复苏也较为乐观,房地产行业的预期正在起变化。

  国金证券曹旭特:新一轮救市政策呼之欲出,营业税减免期限放款、首次置业购房首付比例下调等多个措施可能出台,未来看好板块估值水平和行业基本面的提升。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两会后,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宽松将继续出现,预计整体市场的走势将会继续向好,后续改善型需求的入市量将会有所增加。

  新闻链接

  只有一套房也遭限购

  “一房两证”成烫手山芋

  文:广州日报记者林琳

  林小姐只有一套物业,却属于“被限购人群”,原因是这套物业一房两证,现在陷入卖不掉、买不了的状况。业内人士认为限购政策暂时不可能放开,顶多是门槛有所降低,认为对于一房两证的业主来说只能期待未来“两证合一”能否实现,并建议有意购买一房两证者要注意两房同日签约、同日过户、同日交楼。

  案例一 只有一套房子却被限购

  林小姐结婚后住进一套郊区物业,现在夫妇俩考虑在市区再买一套学位房,这才发现他们竟然是“被限购人群”,原因是这套郊区物业是一套房、两个房产证的,他们已经没有购房名额。林小姐夫妇俩决定把郊区物业卖掉再买一套。然而,这套单位长期无人问津,中介销售人员坦言,每个家庭只有两套房的名额,很少有人愿意买一套房就“花”掉这个“权限”。

  案例二 只有一栋别墅也怕被征税

  周先生最近很头疼,因为不动产登记政策实行后,他有可能会成为“被征税者”,但事实上他全家人就只拥有一栋别墅——不过,这套别墅却有4个产权证。原来,上世纪90年代时,他买地盖起了这栋别墅,但却是一房四证的,由于房产税可能按套来征收,周先生很可能必须为自己的一套房子掏腰包交税。

  市场:“一房多证”曾“风靡一时”

  “一房多证”的现象多出现在2006年及其后。据了解,2006年6月1日,建设部出台的“9070”政策正式实行,即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市场上小户型数量剧增,开发商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将两套、甚至三套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单位打通、合并成一套大户型,但房产证还是独立的两个或三个。

  中国指数研究院李洁瑶告诉记者,“目前番禺市桥南郊有好多房子都是一房二证,比如海伦堡、昊龙花园,以及白云区的方圆云山诗意等。花都、从化、增城也有。”有一段时间市场上流行一种“子母房”,其中不少就是打通的“一房两证房”。

  “一套房子两个证,既没办法再买房子,不动产登记也可能‘中招’,算是被‘误伤’的类型。” 李洁瑶说。

  提醒:买“一房两证”单位注意避开陷阱

  市场上现在愿接手“一房两证”的买家极少,除了限购的原因,办理按揭贷款也会受房贷政策影响,税收、首付款、利率都要比平常的物业高些。

  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苏先生建议,林小姐可以把这套房子进行改造,改成两套独立的房子,然后分开销售。

  不过,李洁瑶认为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很多‘一房两证’单位虽然事实上是两套房,但功能上只是一套,修改困难不小,如果非改不可,户型很不合理,而且会浪费很多面积。”

  市场人士认为,要解决“一房两证”的难题,就只能期待“限购”放开或者“多证合一”的实施。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广州暂时不可能完全放开,顶多也是放低门槛。而“多证合一”的实行存在可能性。据了解,去年有个别城市对“90/70”政策做出调整,对建成且已销售的房产,存在多证但实际为一套使用的,业主可向房管部门申请合并登记为一套房产。

  不过,目前上述的政策均未出台,业内人士建议有意购买“一房多证”的买家还是要注意风险,一方面要对方出示完备的产权证明书,两份房产证必须是同一个产权人,同一天办理。另一方面,在签订合同房产过户的时候,两份房产证也必须在同一天签订合同,同一天过户房产证,同一天交房。

  4幢别墅放盘五年无成交

  炒楼大户加速出手 分析人士预计宽松政策有望持续出台

  文:广州日报记者陈海玲

  投资别墅放盘五年无一套成交……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调查到,我国楼市的投资正在随着成交的迅速萎缩而下降。此时楼市是否已到低谷?楼市限购政策是否将松绑?

  案例

  湖南人老徐现年60多岁,住在广州番禺一套别墅里。他告诉本报记者:“2009年,我投资两千多万元在广州买了12套房产,其中8套是洋房,4套是别墅。”2010年起,老徐决定只留一套别墅自居,其余房产悉数出售。“2012年~2013年房子比较好出手,那时的标价都是成本价的四五倍,后来成交放缓,2014年时,我以成本价的3倍尽快出手了。”

  老徐还没有卖出的投资房都是别墅。“四套别墅自挂牌五年来一套都没有卖出。”四套别墅2009年买入时均价是300万元,现在老徐的挂牌价是900万元现金交易。但看楼客一般只愿出700万元。

  近日,本报记者在广州番禺地区的几个大型楼盘看楼。现场看到,开发商都在积极兜售明年底甚至后年才能交楼的后期楼盘,开发商均称前期楼盘已经全部售罄,但记者寻访楼盘旁边的二手楼中介时了解到,实际上很多楼龄只有6年以内的二手楼盘入住率并不高,尤其是别墅区入住率普遍只有五成。

  “去年广州的二手楼成交都比较淡,价格也没有怎么涨,今年来我们一单生意都还没有谈成。”广州市福业房地产中介公司的林经理告诉本报记者。本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谋生存,地产中介已经是暗地里联手。

  专家:炒楼不如炒股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教授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供过于求、严重的产能过剩,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口净流出,工业低迷;一二线城市经济相对强劲,人口缓慢增长,潜在的购买需求还是有,但是收入增长还是有限,投资需求也很小了,所以出现楼市价格的滞涨,但泡沫仍较大。当前在中国投资楼市远不如投资股市了。”

  今年1~2月我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4年全年的10.5%降至10.4%,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16.3%(2014年为-7.6%)。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宏观分析师曹阳认为“缺钱和没有需求”成为投资下行的主要原因。市场普遍预计我国完成全年GDP增长目标难度加大。这意味着进一步的宽松刺激政策还将持续出台。(记者潘彧)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