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政“春雨”润楼市 改善型楼盘将受益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4月02日 17:5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首付比例下降超出预期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此前二套房首付比例为60%,其中北上广深4城二套房首付比例为70%。

  通知要求,继续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满足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与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组合贷款,支持居民家庭购买普通自住房。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具体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

  同时,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对合理住房消费的支持作用。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

  而此次首付比例的下降甚至超出了之前流传时的比例。

  对此,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降二套房贷首付及2年以上普通住房销售免征营业税,有助于吸引改善需求入市。限购限贷以来,由于政策从严执行导致部分改善型需求误伤无法入市,造成市场库存不断增大。如今虽然大部分城市限购取消了,但是,市场库存仍然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降低二套首付比例鼓励改善型需求入市,主要还是去化库存当中中大户型的房源。而二套房贷首付比例降低,就可以降低改善型需求入市的门槛,这些群体就可以提前实现购房计划。从购房时机的角度来讲,降首付可以让购房者选择当前较佳的购房时机进行购房,从而避免今后房价上涨而带来购房成本上升的问题。

  后招·面积

  “90/70”政策将有望退出

  本轮新政中还有一条尤为引人注目,更对后续政策调整带来可能性——《通知》明确表示,“允许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住房户型做出调整”。

  胡志刚预计,在此次政策后,对于住房户型的规划和标准调整、住宅产业化中对户型的设计创新等,都将成为地方政府和房企的重要任务。

  另据新华社分析,《通知》的出台也意味着,2006年以来的“两个70%”或“90/70”政策正式松动。城市新审批、新开工住房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70%。这被称为“两个70%”或“90/70”政策。

  未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去行政化”,这一政策开始从全国性楼市调控中逐步退出。

  变招·鼓励

  把商品房变成保障房

  此前,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从土地出让与住宅建设的层面进行了政策发布。主要内容包括:收紧供应规模过大城市的供地,调整已供土地性质,已建住房户型调整,多方位消化现在高企的楼市库存。

  此外,《通知》称,对住房供应明显偏多的市、县,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市、县,应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住房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热点城市,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规模。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他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三、四线城市,住房存量积压,除了住宅和商业地产,还有一部分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都在空置。由于人口数量和房屋数量的比例极度不协调,即使再有相关政策,存量短时间内也无法完全消化。

  过去楼市发展较多依赖于要素的驱动。此次政策正视楼市提振的需求,但改变了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采取的大力度刺激的政策思路,从新常态动力机制启动的角度进行政策诠释。

  对于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甚至停止供应的政策,胡志刚表示,这类政策的方向性是正确的,即控制住宅用地的供应,不再新增。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虽然2014年以来楼市经历了降温态势,但强刺激并非良药。此次政策回避“刺激”、“增加”等传统字眼,而以“有供”、“有限”等字眼代替,反映了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结构调整的意图比较明显。

  有部分政府曾希望打新型城镇化的旗帜而“任性”地供应土地,以解决土地财政压力的计划,现在看来这恐怕是要落空。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