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惠州千余家庭“抢”900多套房

2015年05月25日 07: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申请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公租房。黄腾庆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光明宝)5月24日,仲恺区第二批公租房完成摇号程序,1026户家庭确定了选房的排序号。此后,再经过选房、签约、交押金等程序,他们就可以入住公租房小区。

  申请者以异地人员为主

  24日上午,惠州下着小雨。仲恺区的恺新家园小区广场上,搭起了一排临时帐篷,坐满了参加摇号的家庭,有的工人还打着伞站在外围询问如何申请。

  据了解,去年9月以来,该区推出第二批公租房,并依程序对申请家庭的资料进行审查,共有1026户家庭符合条件。其中,本地户籍申请人家庭10户,其余1016户均为异地务工人员申请人家庭。此次配租的公租房房源共有897套,包括二居室、一居室和单间等几种户型,面积约为24至60平方米。

  24日上午9时许,申请家庭代表分批上台,依次摇出本地中低收入家庭申请二居室的共9户,本地一居室1户、以及异地务工人员申请二居室、一居室、单间等各批次的顺序。每批摇号确定后,都会当场公布申请家庭的姓名和顺序等信息。

  一些摇完号的家庭按捺不住,立即扶老携幼跑到楼栋里看房。在5号楼的10楼,封先生一家四口推开一扇又一扇房门,从厨房到阳台挨个房进去看,摸一摸墙壁、测一测视野,把几个户型的房源看了个遍。封先生介绍,他是湖南人,今年47岁,在TCL罗格朗上班,是生产线的员工。他原先和妻子、几岁大的儿子租房住,面积只有约20平方米。女儿20多岁了,便让她另外租房住。“3个人住的房一月250多元房租,非常挤,所以想换房。”这次他申请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厨房和卫生间,约60平方米,女儿也可以一起住了。

  条件放宽致使申请火热

  对比该区第一批和第二批公租房的申请情况,可谓冰火两重天。2014年4月,仲恺区推出第一批公租房共900套房源,只收到538户家庭的申请。最后剔除自动放弃资格的人员,第一批入住的仅有458户家庭,出现较高空置率。之后,有区内大企业因缺少员工宿舍,便从剩余房源中按市场价临时出租了约200套房。即便这样,仍有较多房源空置。

  此次推出的第二批公租房有897套,申请家庭超过房源数额,达到1026户,约为第一批申请户数的两倍,部分家庭不得不轮候下一批参与选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仲恺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最主要原因是第二批公租房放宽了申请条件。第一批公租房申请的规定,异地务工人员申请公租房,须在该区同一用工单位连续工作满2年以上(含2年),并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单位连续为申请人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以上(含2年)。第二批申请将签订劳动合同最低年限由2年改为1年,缴纳社保最低年限由2年改为半年。至于其他条件,如申请人须持有居住证,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区无房产等均不变。

  仲恺区管委会副主任林瑞明介绍,第一批公租房推出后申请不积极,便及时调整了策条件,争取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员住上公租房,他表示,条件的放宽并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在合理范围内作出调整。

  另外,第一批公租房推出的时候,很多企业和员工并不了解,经过各种途径的介绍,现在员工对公租房政策等各方面更加熟悉了,申请的家庭更多了。

  年底推出第三批公租房

  当天上午,记者在恺新家园小区门口看到,数十家商业门面已悉数开张营业,包括餐馆、便民超市、药店、银行网点等。仲恺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以外,小区内的燃气管道早已接通,公交车通到了门口,各项配套设施趋于完善。

  按照计划,5月28日开始,第二批公租房配租家庭将选房签约,时间持续到6月9日。申请成功的家庭须带身份证、户口本及合同履约保证金到恺新家园配租配售中心,按摇号排序号先后顺序签到并领取《选房通知书》,随后办理《选房确认书》、缴纳履约保证金、签订租赁合同等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将视为自动放弃。以上手续完成后,即可入住。

  上述负责人介绍,第二批公租房的租金和第一批标准相同,每平方米每月租金为9元,因区里有相应的返补,每平方米每月实际支付的房租,最终约为3至7元钱。

  林瑞明介绍,该区第三批公租房位于公园一号小区,今年8至10月将推出第三批公租房的申请,10至12月应可摇号选房。另外,陈江、潼侨等地也在建保障性住房。两三年后,将大为缓解区内困难群体的住房压力。

  他透露,为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解决其住房问题,将陆续推出一些房源供其购买或租住。部分位于恺新家园小区的经适房最快今年底将可向其出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相关的政策条件。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