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秋季房展热度下降 房企加大优惠促销

2015年09月18日 08:26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受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2015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9月17日-9月20日)首日的人气较以往明显下降了不少。证券时报记者在现场的第一感觉就是,参加展会的消费者与参展地产公司的服务人员基本不相上下,而且让利打折的楼盘特别多。

  不过,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在上涨,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但一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其它城市,所以还有上升空间。他还认为,房地产在经历了视觉化、综合化发展后,下一个浪潮在于智慧化。

  百家房企联合促销

  证券时报记者从展会主办方处了解到,2015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暨北京秋季海外置业投资嘉年华共有500余个国内外精品地产项目将亮相。参展项目最多的是海南,其次是北京、四川等地。

  京津冀方面:来自北京的项目有21个,天津有2个,河北有13个。相较于京津冀概念刚推出的时候,已经大幅度降温。

  北京参展楼盘区位覆盖丰台、大兴、怀柔、房山、通州、朝阳等区县,其中房山项目最多,环位从四环到六环。物业类型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和综合体,均价约20000-50000元/平米,主力户型为55平米至800平米。

  “让利”是本次秋季房展最大亮点,“77折”、“10万抵50万”、“一口价”、“特价房”、“折上折”、“买房送机票”、“买房送车送装修送家电送月供”……近八成项目都推出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优惠措施。

  而参展的鲁能集团、首开股份、金泰地产、天恒集团、金融街地产、北京城建、绿地集团、恒大地产、保利地产、富力地产、中铁置业、新华联不动产、大华集团、南国置业等数十个品牌地产集团,在本届房展会上联合优惠总额近百亿元。

  其中,优惠额度最大的是宏远临空总部港项目,位于首都国际机场所在的临空经济区——空港物流区,均价是20000元/平米起,户型是800-3000平米,展会期间预付款10万可抵房款50万。

  虽然让利幅度非常大,但是本届房展会给记者的感觉依然是人气不足。

  不过,在国际展区,今年房展会比去年秋季房展会增长了15%的展位,参展国家增加了4个,参展项目达到380个,增长11.7%。这一区域的人流量同样是最大的。这也说明,中国人选择海外置业或者是投资移民等的热度不减。

  严重的结构性过剩

  “中国房地产正面临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在昨日的北京秋季房展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如此表示。

  不过,李铁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因为中国不像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经饱和。中国到目前为止的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算才不到40%,约39%,按统计人口城市化率是55%,城镇化率远没有到饱和的阶段。即使未来城镇化率每年按照1%的速度增长,也相当于1/3个韩国,1/8个日本的人口规模。他们对投资、对消费的拉动将是非常大的。

  李铁称,根据调查,全国很多三四线城市,包括部分二线城市,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现象,有的地方的房子已经积压了十年都卖不出去。但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特大城市的房价还有上升空间,因为这些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人们到这里买房子不仅仅为了到这里定居,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公共服务。

  李铁同时表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周边基础实施的完善,在北京高房价的带动下,北京周边的房地产也是有发展前景的。

  此外,李铁认为,传统的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将进入下一个发展浪潮,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未来第三波房地产发展的模式。他指出,房地产的发展首先是经历了视觉化发展阶段,也就是社区化发展阶段。然后是经历了综合发展模式,社区内不仅仅有房子,还要有各种消费商品,饭店、商超、影院等。目前看,综合发展模式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了。现在,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自然要发生转变。

  李铁称,从城市角度说,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搭建起政务管理和治理的创新平台。从社区角度,可以看到所有社区的服务,如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以及停车场的智能化,各类的智能交通,智能平安等等。还有智慧家庭,智能家电也会使我们生活带来很多变化。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以及智能家庭是碎片化的,还没有将各个碎片化的智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要真正实现智慧化就必须要有房地产企业的加入。证券时报记者 曾福斌

【编辑:吴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