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法学者聚北京 讲述一战华工鲜为人知的海外生活

2014年11月26日 16: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法学者聚北京讲述一战华工鲜为人知的海外生活
    图为法国波城大学讲师罗兰·多纳尔介绍一战在法华工。(法国《欧洲时报》/李旭 摄)

  中新网11月26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战场十分惨烈,英法等国伤亡巨大。协约国经与当时中国政府商榷,同意在中国招募华工,“以工代兵”参战。协约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共14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山东,到法国、比利时前线服务。中法学者近日相聚北京,分享研究成果,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协约国服务的华工。会后,法国滨海大学历史系华裔副教授马骊、原山东省威海市档案局局长张建国、香港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张岩接受访问,讲述一战华工鲜为人知的一面。

  招募:逾八成一战华工来自山东

  整个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共在中国招募约14万华工,其中,英国招募华工约10万,法国招募华工约4万。在14万华工中,超过80%来自山东省。马骊说,“英国在山东招的华工数量超过8万,法国在山东招的也占绝大多数。而他们之所以主要选择山东,主要因为这里的人个子高大,且更适合法国当地的气候。”

  当时,法国招募的非技术工人一天可以赚1法郎。技术工人和翻译,则可以赚得更多。在当时,这样的待遇非常丰厚,招工信息发布后,吸引大量农民踊跃报名。

  不过英法两国开出的录用条件非常严格:劳工必须通过严格体检,牙齿不齐、沙眼病患者一律被淘汰。很多来自农村的华工仍留着的辫子被要求剪掉。

  张岩说,“华工知道到万里以外的法国是非常危险,并且还要面临家庭的阻力。比如有一个姓韩的华工,他家人为了阻止他应募,让他大哥专门到火车站去阻止他,但韩姓华工一定要去,他大哥无奈,只得剪下他的辫子回家向父母复命。从中可以看出,应募的华工事实上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

  应募成功后,华工们在华工营生活一两个月,期间接受一定培训。在营地期间,管理者会向华工进行宣讲,并引导华工学习西方体育项目,鼓励华工习武甚至举办华工武术运动会。

  旅程:数十艘运送华工船只被德军攻击

  待招募到相当数量的华工后,英法两国便组织华工登上轮船,这是他们中大部分人人生中第一次航海旅程。旅途充满危险,华工不但要忍受病痛和晕船的痛苦,还要面临战争的危险。

  1917年2月17日,德国鱼雷击沉“阿索斯”号(Athos),造成754人遇难,其中华工543人。事实上,整个一战期间,数十只运送华工的船只受到德国潜艇的攻击,共造成750名华人丧生。在“阿索斯”号事件前,法招华工主要从上海附近的港口出发,经印度洋南端,穿过苏伊士运河,经塞得港,最后抵达马赛;或经停好望角,然后穿越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最后抵达马赛。

  德国鱼雷袭击事件之后,法国人不得不改变路线,让华工由威海或青岛出发,经太平洋,抵达温哥华,然后乘火车横跨加拿大,在大西洋海岸重新登船,最后抵达法国。

  生存:文化、语言障碍

  进入法国境内,华工们很快开始工作。英招华工负责英国远征军的后援工作,需要挖战壕、修筑公路和铁路。一些劳工营还被挑选出来维修、保养大炮。

  而法招华工抵达法国后,则分布在军工厂、港口、仓库或矿场,也有一部分被安排到林场或农场干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华工中的技术工人还参与了坦克的设计。“当时有一些华工在兵工厂工作,他们就利用中国造船的技术,在坦克中开了眼洞以观察敌人。”马骊说。

  随着在法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华工渐渐适应了法国的生活,工作之余,他们画画、演奏乐器,甚至捡来炮弹壳在上面雕刻书法和图案,然后卖给当地民众。此外,也有华工和当地的女性谈起恋爱。

  但总体而言,华工在法国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张岩说,“因为德军袭击、身患疾病,清理战场触发炸弹等原因,不少华工死在法国,还有不少华工受惊吓过度而得了精神病。”

  到1918年,一战接近尾声,英国政府开始将华工送回中国。《一战中的华工》记载,1918年11月1日,365名华工最早登船回国,此后,英招华工陆续回到中国,到1920年9月13日,最后一批英招华工抵达青岛。

  而法招华工因为参与战场清理与法国战后重建,他们中的最后一批直到1922年才重新回到中国。

  后续:留法华工建成第一个华人社区

  战争结束后,只有极少数华工留在法国。马骊告诉记者,“1922年2月后,留在法国的华工仅两千余人。他们之所以能留下,是得到了一份聘用合同或是与当地女子结婚。这些留在法国的华工,建成了法国第一个华人社区。”

  事实上,也有一些法国女人与华工结婚后在战后就一起到了中国,但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中国很多地区比法国落后太多,很多法国女人到中国后不久便通过法国大使馆回到法国,马骊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华工的法国妻子一直在中国生活。”

  后来,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分布在法国甚至欧洲其他国家。最后一位幸存者于2002年3月5日在拉罗谢尔逝世,享年105岁。

  大多数的中国劳工战后还是选择了回国。他们当中一小部分人回国后投身革命或国家的政治改革,另外一部分人成为了无政府主义者,更多的人则重操旧业,继续当工人或农民。马骊最后表示,“不过,对他们所有人来说,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整个人生。”(白洋)

【编辑:杨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