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一位泉州归侨的南洋遗梦

2015年05月18日 2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泉州5月18日电 题:一位泉州归侨的南洋遗梦

  作者 廖静

  “南洋”,曾经是许多华人华侨追求理想的目的地,后来,“南洋”成为许多华人华侨特别是闽南华侨第二个故乡。泉州一位老归侨的儿子杨条沯5月18日告诉记者,“南洋”的经历使这两个字成为归侨父亲一段挥抹不去的遗梦。

  18日,“‘南洋遗梦’——一个归国老华侨的人生影像”亮相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该馆馆长丁毓玲表示,这名叫“杨洛助”的泉州人,曾“过蕃”下南洋讨生活,这是普通华人在南洋勤奋拼搏,组建新家庭又接济老家家庭的“泉州式出洋”。

  1914年出生于新加坡的杨洛助,来自当地的一个菜农华人家庭。父亲清末时期去了新加坡,与叔祖父在那兼做宰猪生意,后来父亲病故于新加坡。随后杨洛助回乡。1930年,他跟随堂叔又去了印尼。

  期间,杨洛助数回往返家乡,但在老家呆的时间都不长。他之后在祥源码头公司等印尼多家公司工作过。1948年12月以后,杨洛助携在印尼的家眷回国。自此,他从一名华侨变成了一位归侨。

  谈起父亲的往事,杨条沯说,南洋的那段时光,在父亲眼里,不仅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当时回国之后家里“引进”不少南洋时尚家电,比如拥有当时泉州第一辆自行车。

  对杨条沯等子侄辈来说,这也是自己的一段特殊“经历”。“家里的姐姐们是在印尼出生,家里仍保留印尼的一些习惯,我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具有印尼特色的生活。”

  丁毓玲馆长表示,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宋元时期这里是多宗教、多族群、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大都市。明清以后,泉州人“下南洋”在异国他乡创造财富,丰富当地文化,同时也把中西合璧的东南亚文化带回家乡。

  “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华侨依然是泉州人了解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她认为,泉州人下南洋是这条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传承。而杨洛助正是千千万万在南洋生活过的泉州人中的一个。

  在展出的照片中,包括“晌午的华人小商铺”、“华人建造的‘大世界’娱乐园”、“海外华人陵园”等生息场所展示;还有“华人游行队伍”、“印尼望加锡的华人子女学骑马”、华人同业公会等华人特有的活动留念;对印尼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等。

  泉州作为著名侨乡,拥有众多的海外乡亲。数百年间,一代代泉州人漂洋过海,“过蕃”谋生。其中不少人在“南洋”各国不同的领域创造奇迹。

  前来观展的泉州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朱祝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华侨归侨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东南亚的风光、民俗,以及普通华人在国外的生活。

  目前,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900多万人,9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尽管根在中国,可“南洋”在他们心中也早就成了“第二故乡”。如今,泉州还有一个说印尼语的“印尼村”,依旧保留原始的印尼风情。

  丁毓玲感慨道,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泉籍华侨华人数量均超过百万,一直以来,他们充当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交往的纽带。“如今,恰逢国家‘一带一路’的愿景出台,我们应该让在外的华侨华人积极参与进来。”(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