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侨”这新时代:荣耀回归的百年记忆

2017年12月18日 15:0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新的高度在砥砺奋进中积累、质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一篇篇优秀征文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眼中、心中的新时代。

——编者按

荣耀回归的百年记忆

黎丽

  我推开伦敦BBC广播大楼旁这座百年建筑的大门,撑起伞,走进淅沥的夜雨之中;我的心绪还沉浸在展览大厅内几个小时的热烈气氛里,丝毫感觉不出冬夜的寒意。

  这是我们旅英文化学会为一个年轻的海外艺术家举办的画展,是在英国为一战华工建立第一个纪念碑筹款。义卖和宣讲活动都非常成功,现场售画所得的5,000英镑立时捐出。许多英国友人听了一战华工的尘封往事,纷纷在建碑的主题绘画上动情地签名。

  时间已过十点,伦敦中心的牛津广场灯彩璀璨。我驾车回家没选择向西的近路,而是被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意愿推着朝南驶向特拉法加广场,我要去看看广场前白厅大街上的那座著名的和平纪念碑。

  在皇家摩尔画廊边停下车,我缓步穿过海军部大楼的巨大拱门,进入到白厅街这片集萃了英国政治精华的黄金地段。白厅街的夜色没有过于豪华耀目的彩灯装饰,而是流露着一种肃穆和矜持的气度。过了皇家骑兵博物馆和唐宁街口的黑色铁栅大门,那座代表着英国国家最高级别的和平纪念碑就展现在眼前了。

  这座11米高的纪念碑在夜色中并不特别醒目,碑体的各个界面都呈现着平直的长方形,向上逐层缩小的多级方塔简洁庄严,碑顶的棺椁上方和两侧有石刻的月桂叶花环,象征着对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那些英国逝者的永久纪念。

  我站在唐宁街一侧的人行街道旁,端详并思索着这纪念碑的不凡之处。就在这由侏罗纪的波特兰石构建的纪念碑前,每年的11月都上演着英国国殇日的盛大仪典,一朵朵火焰般亮眼的虞美人花精致地佩戴在随处可见的人们胸前,传递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不褪色的铭记和敬仰。

  虽然英国人有着极其精细的历史记忆力,甚至能精细到为战争中的一只军犬或信鸽立碑以志纪念,但他们也有不该疏漏的疏漏和不该遗忘的遗忘,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在一战后近百年的时间中,竟然把一个近10万人的庞大队伍完全忘记了!

  一位英国军人遗留的深褐色小箱子里装了多少令人感慨动容的历史画面:那些憨厚、淳朴、诚实的华工,在法国战地的前线筑路、架桥、挖战壕、修坦克、拆炸弹、救护、扫雷、埋尸、运粮……华工们曾以热血和拼搏在一战中与英国共命运。

  除这个有心的英国军人留给我们有限的点滴记忆,还有多少故事能有幸穿透历史风尘的掩埋而被零星地记起:地中海应记得那几百华工随着被鱼雷击中的邮轮一起沉入大海的一幕;中东干旱的巴士拉应记得在对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中为英军送水而永远倒下的数百华工的身影;法国风光迷人的皮卡第也能记得那次在英军士兵全部伤亡的时刻,华工们拿着维修战壕的工具冲入阵地与敌人搏斗,待援军赶来,见到的只是大部分华工壮烈战死的震撼场面……

  想到华工的这些故事,我心头感到一种压抑和沉重,这沉重有如和平纪念碑上这黑茫茫的无垠夜空。

  当战争结束,华工又成为最后离开战场的人们:清理废墟,埋葬死者,为逝者建碑。虽然他们帮助建造了英联邦战争公墓等许多提醒人们和历史不应被遗忘的那些铭记,但他们自己却被人们和历史在而后的一个漫长的世纪里忘记了。在英国各地修建的4.3万多座战争纪念碑中,没有一座属于他们,他们完完全全被忘记了。

  这忘记也夹带着一战华工的多少苦涩和辛酸:他们只能囚身于固定的营区,未经允许不得离开,他们每年只有3日的假期,每天工作10到18个小时,他们不能使用英国士兵的洗手间,不能和士兵、当地工人乃至平民交往,他们不能得到英国颁给大部分参战者的银质奖章,而得到的铜质奖章也没刻上姓名,有的只是几个作为工作代号的数字,更别说其中那些连号码都没有的无迹可寻的人们了……

  雨渐渐停了,深夜的空气阴凉清新。眼前的纪念碑虽然在距离上和我近在咫尺,但它此时给我的心理感觉却是那么遥远陌生。我禁不住想到:英国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感的民族,也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并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的民族,但面对着一战华工为英国泣血壮搏的功绩,他们却何以能保持了近百年的沉默而吝于道一声谢谢呢?

  答案在文明和历史的层面上并不隐晦:华工在海外命运的起落,与中国国家的兴衰荣辱是一体的,而前者正是后者的缩影。一战后协约国在比利时举办的运动会上没有中国国旗,纪念一战名画《战争的圣殿》中最后抹去了中国的形象,一战华工的时代正是东西方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一句话,在中国国势如此贫弱垂危之际,难道海外华人的命运和尊严能被他人在意吗?

  “你好!”忽然一个有着外国口音男子的嘹亮声音从身后方传来,当我转头要回礼时,只看到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迅速跑走的背影。

  这句响亮的“你好”把我从历史的沉思中拉回到现实中来。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这句中国式打招呼的问候语在西方已经越来越流行;它表明着一种尊重,一种二十一世纪对中国在世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的尊重。

  此刻,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发生在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件是一个多月前北京的十九大;另一件就是在近三周之前的英国国殇日,而就在我眼前的这座和平纪念碑前,第一次出现了英国华人连同英国友人一起向一战华工敬献了花环,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主流社会首次在正式活动中对参与一战的中国华工表示敬意和铭记。

  为什么上述相距万里的两件事会在我脑海中同时出现?难道它们真的隐含着什么关联吗?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历史,就会从这百年沧桑的时代演进中看到其某些前后关联的内在逻辑:当年中国派华工出国意在收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巴黎和会对中国的背叛又引发了五四运动,而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并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复兴的主导力量。想想中国百年前的贫弱,看看中国今日的强盛,是非功过在百年的历史中展露得明明白白:从英国一战华工的百年被遗忘到今天在和平纪念碑前被铭记和致敬,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雄姿和今日祖国在新时代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和风采!

  明年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周年纪念,欧洲以及英国将举行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世纪庆典。在我眼前的这座和平纪念碑前,一战华工这个曾被遗忘的人群将不会再缺席,一战华工的光荣历史将成为英中两国的共同遗产,而庄严肃穆的和平纪念碑也将有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我们华人共有的荣耀与铭记。

  时间已是子夜,白厅街上往来的行人和车辆也变得稀少。临回家前,我开始驾车最后一次从和平纪念碑前缓缓经过,在马达轻快的转动声中,我内心禁不住欢呼:一战华工百年记忆的荣耀回归,正在我们中国伟大的新时代成为现实!

  【作者黎丽系英国旅英文化学会主席】

【编辑:王诗尧】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