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文昌铺前渔港:疍民不舍的家 华侨梦绕的根

2018年09月26日 1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海南文昌铺前渔港:疍民不舍的家华侨梦绕的根
    图为铺前渔港与在建的铺前跨海大桥。 骆云飞 摄

  中新网文昌9月26日电 题:海南文昌铺前渔港:疍民不舍的家 华侨梦绕的根

  中新网记者 洪坚鹏

  “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

图为铺前渔港。 骆云飞 摄
图为铺前渔港。 骆云飞 摄

  相关史志的这句话,记录下了1605年7月13日发生的海南琼山地震。这次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铺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

  位于文昌的铺前港,由此形成一个避风的天然良港,渔业和商贸受其滋养得以发展。

图为铺前镇美宝村的南洋建筑。 洪坚鹏 摄
图为铺前镇美宝村的南洋建筑。 洪坚鹏 摄

  疍民不舍的家

  走在铺前镇胜利老街,一座座百年旧骑楼与新修的楼房形成鲜明对比,两旁的杂货店、理发店、食铺令人顿觉时空交错。沿着老街向西深入,一股腥咸的味道随风飘至,铺前渔港便出现在眼前了。

  下午时分,出海的渔民满载而归,铺前港的平静被渔民、鱼贩的呐喊声打破。远处,正在建设中的铺前跨海大桥逐渐成形。

  在铺前镇一隅的铺渔村,今年79岁的疍民杨爱娥和邻居们,在巷子里将虾一只只地串在鱼钩上。这些来自广东阳江一带的疍民,已在铺前居住了几代人,他们一直以来都用上百米长、布满鱼钩的鱼线“放钓”,以此谋生。

  杨爱娥回忆,小时候和家人都是在船上居住,在海南与广东的沿海东奔西走捕鱼,直到海南岛解放后,他们才在铺前上岸,“那时候我们都搭茅草房居住,刮风下雨天会漏雨,一家人就只能围坐在一起,想睡也睡不了。”

  79岁的疍民杨爱香说:“因为海南的治安很好,我们将船抛锚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铺前港离渔场也很近,所以那时疍民就流传着‘东走西走,不如铺前和海口’的说法。”

  后来,疍民们陆续上岸聚居,逐渐形成了现在近两千人的铺渔村。

  如今的疍民,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如疍家人婚嫁在进门或出门时,各位亲戚都会唱咸水歌以表示祝贺;忌讳买鱼的人从船头上船;吃鱼时忌讳将下面的一层翻过来……

  生于1990年的冯志良说,他这一代人从小就没有挨过饿。“80年代以后,鱼虾有价有市,疍家人生活才有了很大的改善,过去祖辈们都是吃鱼,或拿渔获跟岸上的居民换米换菜,常常吃不饱。”

  他和父亲通常在凌晨出海“放钓”,如果收获丰富,往往能支撑家里几个月的生活费用。不过,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减少,渔获已大不如前。

  铺渔村村委会主任杨绳腾介绍,如今铺渔村仍有90%以上村民以渔业谋生,部分转型营商,做鱼贩批发海鲜或是进行养殖,也正是利用了铺前靠近省会海口的优势。

  杨绳腾希望,政府部门对铺前渔港、老街加大保护和维护的力度,将铺前镇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小镇,让疍家人可以从中获益。

图为铺渔村的疍民给鱼钩穿上虾饵。 洪坚鹏 摄
图为铺渔村的疍民给鱼钩穿上虾饵。 洪坚鹏 摄

  华侨梦绕的根

  胜利老街是铺前的地标,也是铺前作为侨乡的重要特征。

  海口琼山中学退休教师、铺前镇志撰写人之一张光浓,是土生土长的铺前人。他介绍,从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经铺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万人经此“南下”。1877年左右,侨居海外的文昌人回到铺前,建起了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上世纪20年代,在新加坡华商王华琼的主导下,骑楼建设按照规划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胜利老街,人称“过街”。著名的溪北书院便坐落于老街周边。

  铺前镇岭斗村潘正沂、潘正汉两兄弟的祖父,便是从铺前港出海去越南谋生。潘正汉说,清末民初时,祖父携家眷到越南广义,租地种甘蔗,开办了一家小糖厂,从此把家安在了越南。

  由于村人互相传帮带,广义聚居着不少铺前人,岭斗村大多数村民都有海外关系。

  “直到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我伯父潘藻江1937年瞒着家人前往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后被国民党抓获而牺牲。六叔参加了海外华侨进步组织,成为华侨与中共的联络人,在柬埔寨进行地下工作。”潘正汉介绍。

  1947年,由于越南抗法战争愈演愈烈,年幼的潘正沂兄妹等人随母亲从广义乘船回海南躲避战祸。“从越南回海南的途中,我们在海上飘了近一个礼拜,还差点遇到海盗。”潘正沂说。

  最终,一家人顺利回到了海口,再换船至铺前港,步行数公里,几经辗转回到了祖辈扎根的岭斗村。

  潘正沂回忆,回到铺前后,母亲开荒种地,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勉强度日,抚育子女。家里的杨桃树结果后,母亲便从岭斗村挑着杨桃步行到铺前港,乘船到新埠岛再换船到海口售卖。

  2000年和2007年,潘正沂、潘正汉两兄弟分别从海口画院、中共海口市委办公厅干部职位退休。

  离岭斗村不远的美宝村,也是个著名的侨乡,每家每户都有亲人侨居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几座上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大宅。

  今年80岁的吴多福便居住在由叔公建起的大宅里。他1939年生于泰国曼谷,1949年随母亲回到文昌。吴多福说,以前国内没有水泥和钢筋,盖房子用的材料都从泰国用船运回铺前。

  铺前港成为铺前人“下南洋”的重要出口,亦是当地重要的物流入口。这促使铺前镇逐渐发展成一个商贸中心,至民国时期最为繁荣。

  张光浓介绍,经过考证,海口的中山路、得胜沙骑楼多由铺前商人建造,而铺前老街的形成比海口的骑楼要更早。昔日的铺前老街曾开办了粮行、丝绸店、盐行、木材行、药材店以及代理国外商品的“九八行”,更是琼文地区最早有电灯的街市。不过在日本侵琼后,铺前港的商人们纷纷逃离,铺前镇的商业由此衰落。

  如今,铺前跨海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它建成后将把文昌、海口连为一体,将有效发挥海口辐射带动功能,促进铺前焕发新生。

  对铺前大桥的建设,张光浓满怀期待:“大桥把海口、文昌的距离拉得更近,铺前将成为海口的后花园,肯定会带动铺前的经济、旅游发展,商贸发展焕发新生机可期。”(完)

【编辑:孟湘君】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