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回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未来何去何从?

回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未来何去何从?

2022年02月22日 15:4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尼克松访华50周年 回望“破冰之旅”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尼克松或许永远不会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美国领导人。水门事件曝出后,他成了唯一一位引咎辞职的美国总统。然而,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为所有人铭记:中国!中国!中国——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次访华之旅还被改编成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当下,“只有尼克松才能去中国”这句话,被用于描述政治领导人实现艰难甚至冒险的目标的独特能力。

  自尼克松访华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再是1967年尼克松所形容的那样,“十亿最有潜力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而美国由于害怕失去自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所享有的主导地位,开始了对中俄的“大国竞争”。

  尼克松执政期内的对华政策,展现出他非凡的远见和无畏,更确切地说,是基于远见的胆识。当中苏关系由于边界冲突降至冰点时,尼克松私下向中国传话,表示希望可以改善两国关系。

  当毛主席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尼克松接收了这一友好的信息。他绕过内阁,派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由于这次访华并未通知美国在该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因此也在日本引发了“尼克松冲击”。

  这些大胆的壮举,是一位特级大师在国际政治棋盘上精打细算的结果。当时,华盛顿的当务之急是应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因此,笼络“红色中国”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今天的情况已完全不同。特朗普总统挑起了与中国的竞争,他自称“精神稳定的天才”,基于直觉而非远见进行决策。当前,中美竞争日益加剧。拜登总统的基本对华政策是除战争以外的“极限竞争”。然而,由于“竞争”只是一个过程,这样的战略不仅缺乏远见,而且没有目标。更糟糕的是,当竞争过于极端,就可能带来拜登想要避免的后果:一场战争。

  虽然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令人难以置信,两国联系仍然密切。尽管政治关系紧张,贸易战持续,但202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仍增长了28.7%,高达7556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中美关系的韧性,以及美方仅想在气候变化和防核扩散领域同中方合作的荒谬之处。

  即使是尼克松也可以为了共同利益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搁置一边;相比之下,拜登政府召开“民主峰会”,以“向内恢复民主,向外对抗专制”。1972年,尼克松踏上访华之旅,为中美关系破冰;而特朗普却用“脱钩”让两国关系再次降至冰点。

  中美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脱钩”也许并非不可能,但颇具讽刺的是,美国的技术制裁只会促使中国加倍努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终有一天,中国将不再需要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早在2010年,中国便已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作为一名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尼克松访华实是为了寻找对抗苏联的同盟,而非改变中国。但是,他的访华之旅在继任者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以为只要西方与中国接触,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然而,当看到中国逐渐发展壮大,却仍然没有加入自身行列,幻想破灭的美国便开始走上了竞争的道路。

  但竞争的结果尚未可知。阿富汗便是美国政府重大战略失误的一个典型案例: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却并不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

  克雷格·惠特洛克在畅销书《阿富汗文件》中揭露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无人敢于承认的错误是如何被重重谎言掩盖,最终导致美国输掉了一场最初得到民众大力支持的战争。越南战争不也是如此吗?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超级大国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

  如果中美之间的竞争无法避免,那么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竞争不会升级为对抗。但即使拜登已表示希望构建“一些常识性的护栏”,这一点仍无法保证。美苏竞争是全球性的,而中美竞争是区域性的,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与北约、华约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不同,这是一场一对一的竞争,无论是美国的盟友还是中国的伙伴,都不愿选边站队。

  中国致力于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其百年目标“中国梦”,即便中国被美国卷入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一进程也不该受到阻挠。中国应对美国竞争的最佳方式不是与后者搏斗角力,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拥抱世界。

  无论中美关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尼克松在五十年前的访华之旅提醒我们:如果彼时的敌人可以变成朋友,那么如今的竞争对手也不一定会变成敌人。并非只有尼克松才能去中国。(作者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专家周波)

【编辑:王祎】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