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吸引海外人才的困与变:后发优势逐渐凸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中原吸引海外人才的困与变:后发优势逐渐凸显
2009年04月19日 17: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今年初开始,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新一轮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的政策。如北京市确定每年设立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创业、工作的奖励;重庆市将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1000万元;宁波市计划2009年底前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等等。这场对于高层次海外人才的争夺战如火如荼。

  河南省,向来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的代表。在该省今年2月中旬召开的留学人员迎春座谈会上,人事部门也公布了将实施海外留学人才“中原回归计划”。除力争引进硕士、博士以上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500名外,还力争使留学人员创业园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5个。对于这样一个起步相对较晚的内陆省份来说,这一新政策可谓吸引海外人才的大手笔。然而时隔两个月,当笔者再度关注该省份时发现,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中原引才,困在何处

  河南留学回国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自从发布‘中原回归计划’以来,每个工作人员平均每天能接到至少5个电话咨询。虽然咨询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能够确定留下的却比较少。”

  “在目前已经确定来豫的海外留学人员中,有科研项目或有丰富海外工作经验的高层次海归人才比较少,大部分还是在国外获得学位后就回国、缺乏工作经验的小海归。”河南留学回国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

  根据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6.93万人,而河南省于当年吸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近千人,仅占这一总数的1%。同时,2008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同比增长55.95%,河南同比增长则仅为18%。据调查,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内陆、中型城市也随处可见。虽然我国留学回国人员的总体数量激增,但人才流向各地的比例并不合理。

  接受采访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内陆、中型城市的创业观念、配套设施相比沿海、发达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在沿海发达城市,海归创办的各类企业很多,当地政府的服务机构比较完善,其他的一系列配套设施都比较成熟。而河南省由于起步较晚,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整体创业意识也没有那么强,这些对于目前河南吸引高层次海归都是不可否认的掣肘。”

  后发优势,逐渐凸显

  困难是暂时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内陆、中型城市发展的重视,这类城市正逐步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后发优势。厦门留创园的孙大海主任在对十几个城市的留创园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后,发现目前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在2000年到2004年之间对留创园的投入力度最大;然而自2004年以后,前期投入达到一定阶段,人才相对饱和,当地的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尤其是去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对这方面投入的缩减是比较明显的。他说:“内陆、中型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留创园进行投入、吸引海外人才的热情正不断高涨,这些都为海归一展身手提供了大好机遇。”

  “这些年河南省的引才观念正逐步开放,在注重“刚性引才的同时,也采用‘柔性引进’方式。海归人才不再严格受到区域的限制,而是可以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既可来河南担任顾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又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一系列活动。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受到许多来豫海归的赞许,并将继续吸引更多海归来豫创业。”河南留学回国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河南省在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基础上,既注重吸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人才,更根据当地实际,扩大吸引海外人才的范围。在2008年吸引到的近600名海归中,近70%为硕士、博士,其他的30%则为本科、专科学历者。魏明就读于美国托利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他说:“我今年即将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经验很少。虽然国内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都对高层次海归给出很多优惠政策,但对我这样的小海归就几乎没有什么了。像河南这样的省份,吸引海归的范围广泛,对海归又重视,有什么理由不去呢?”李原去年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获得本科学位毕业后,在上海待了一年,却还是决定离开去河南。“上海虽然机会比较多,但是人才太多,像我这种获得本科学历的根本不受重视。相比之下,河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与其他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对我们小海归又重视,在那里我会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林 琳/文中海归系化名)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