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破发展障碍 华教“春天”在印尼现曙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多管齐下破发展障碍 华教“春天”在印尼现曙光
2009年07月21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1日电 从1966年到1998年,印尼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黑色的32年,至今仍有许多5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不谙华文。印尼《国际日报》近日刊登文章指出,10年来,印尼政府大幅度调整华人政策,实行多元文化方针,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复苏振兴的势头很好,但也存在着师资、教材、语言环境等发展困难。尽管华文教育目前在印尼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前景仍被看好。

  文章摘录如下:

  笔者是在印尼出生、长大的归侨。1957年从华侨学校中学毕业后回中国深造并参加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多次到印尼探亲、讲学或调研,亲身体会了印尼华文教育的兴衰。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一些体会和建议,重点介绍当前华文教育的现状。

  简单的历史回顾

  印尼近代华文教育发端于1901年3月巴城(今雅加达)华侨创办的中华会馆学校(通称八华学校)。此后各地华文学校风起云涌地建立。1958年以前,华文学校基本上是中国籍华侨所办,因此称华侨教育;1958年后,印尼籍华裔开办了一批华文学校,但华文课程课时很少。

  1957年我在雅加达的中华中学念高中三。这一年是印尼华侨教育的鼎盛时期,全印尼的华侨学校达1800多间,学生近43万人,这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

  因为在当时从来得不到荷印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支持,学历也不被承认,中国历届政府也不给予津贴,印尼的华侨教育在艰难中前进。全赖广大华侨对中华文化执著传承的坚定信念,才使华侨教育得以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印尼政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华侨教育采取逐步限制最终加以消灭的政策。1958年起,禁止华侨学校招收华裔学生,另办华裔学生就读的籍民学校,导致华侨学校在1958年减至510间,学生降至12.5万人。

  1966年印尼政府执行严厉取缔中华文化的政策,下令关闭所有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从此华人子女失去了通过正规教育学习华文的机会。由于华人的强烈反对,1972年政府允许开办特种民族学校,每周教授少许华文。当年全印尼的这类学校达25间,学生数万人。然而,当时的印尼政府担心它们影响强迫同化政策的推行,于是在1974年加以关闭。从此华文教育陷入万马齐喑的境地。

  1998年5月苏哈托政府垮台,民选的瓦希德政府执政,对华人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鼓励学习华文。从此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逆境中奋进

  从1993年起至今,笔者曾多次到印尼探亲、讲学或调研。笔者亲身经历了华文教育兴旺、衰落,基本了解其复苏、振兴情况,感慨良多。

  印尼华人在华文教育受到限制甚至被取缔的时期,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千方百计让子女学好华文。无论是选择中国国籍的华侨还是选择印尼国籍的华裔公民,都很重视子女的华文教育,这是华文教育得以在逆境中继续前进的关键因素。在印尼华文教育被遏制的32年间,学习华文被视为违法行为,不仅华文学校、华文报刊被禁,印尼政府甚至在海关申报表上将华文读物与毒品并列为严禁入境的物品。

  可贵的是,华人先是在华文教育基础较好的雅加达、棉兰、巨港等地开办了特种民族学校。这些学校被禁后,华人又想办法开办了华文补习学校(班),或者在庙宇、教堂以传经布道的方式传授华文。1990年,中国与印尼复交,两国关系好转。90年代初,印尼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允许旅游部门开办华文补习班,这样就使它们得以生存下来。此外,华人还以聘请家庭教师方式,为子女学习华文,家境好的将孩子送到外国留学;一些报人在外国注册,在印尼出版华文杂志;有些人将香港、新马报刊偷偷带进来,或者加以复印在街头兜售,解决了渴望看到华文报刊华人的愿望。

[page title= subtitle=]

  问题和困难

  10年来,在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印尼华人社团努力复苏和振兴华文教育,涌现了大批华文补习学校(班),兴办了一批私立三语(印尼语、华语和英语)学校;开办了华文师资培训班;举办汉语水平考试;2008年,华人开办的第一所外语本科大学——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开学;在一些华人办的大学增设汉语系;政府办的国民学校开始开设必修或选修的华文课程等等。所有这些,使华文教育方兴未艾,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令人欢欣鼓舞。印尼华人享受到的这种待遇,甚至连邻国华人都感羡慕。

  但也不能否认,目前的华文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师资严重不足。据估计,如果全印尼的学校都开设华文课程,需要8万多名华文教师。而由于印尼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现有的华文教师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侨学校培养出来的,现在都已六、七十岁,教师严重老龄化。的确,尽管近年来通过本地培训以及到外国留学等方式补充了一批青年教师,中国派出了一批志愿者,勉强补充了教师队伍的不足,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好些学校要求补充教师的呼声强烈。这是华文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次是华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印尼政府为了提高学生水平,对教师任职资格进行了规范。这是全世界教育部门为提高国民素质都会提出的要求。印尼政府规定,国立或政府承认的私立中学华文老师至少必须持有大专以上专业文凭,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而当前在华文补习学校任教的不少教师的学历还达不到这一要求。这是华文教育过去受到诸多限制造成的结果。即由于过去华文教育被禁,限制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多数人只停留在中学水平。2000年以后,才陆续有可能在中国或本国的大学进修提高。据笔者两次对雅加达、西加里曼丹省的坤甸市和山口洋市、南苏门达腊省的巴领旁市(巨港)的200多名受过华文教育的华人受访者的问卷调查,53%为中学水准,33%是小学水准,大专以上者仅为14%。从这些人中物色华文教师,高学历者自然不多。

  据笔者在华文教育较发达的西加里曼丹的一些城市调研和考察,了解到经过十年努力,学生的华文水平普遍已经恢复到小学毕业的水平。如果考虑到印尼华文教育曾经饱受摧残的历史,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今后,这些学生要继续提高,就不是当前只有中学学历的老师所能胜任的了。随着印尼政府对教师资格的日益严格和规范化,如果现有教师不提高学历,势必要被淘汰,至少是不会被国立学校所接纳的。这是华文教师队伍面临的严峻局面。

  现有教师要提高学历,可以到中国的大学深造,但需要一笔可观的经费,然而这不是一般教师所能承受得了的。就地培养、到政府承认学历的大学或者中国在印尼开办的函授大学继续学习,是比较可行的办法。这就要求华人教育界与政府合作,尽可能创办更多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院校或者其它性质的大学,让更多学生进入大学门槛。

  第三是缺少合格的本土化教材。10年来,随着华文教育的开放,采用哪一家出版的合格教科书成为学校紧迫的问题。当前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程度参差不齐。关键是很多编写者不大熟悉印尼国情,写出来的内容不符合实际,师生都不大满意。

  据了解,由中国和印尼的老师联合编写的一套教科书已经出版,但由于仍有缺陷,尚未被更多学校所接受和认可,需要继续修改补充和提高。

  第四,缺乏培养华文人才的语言环境。数10年前,当我还在印尼华侨学校念书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用华语(普通话)交谈;在家里讲的是家乡方言或华语。总之,华语是我们沟通的工具。而目前的印尼华裔学生在家里自小就讲印尼语,进入小学后自然讲印尼语。会讲华语的家长也不注意用华语与孩子沟通,学校的教学用语主要是印尼语。已经开设华文课的学校,课时又不多。如此一来,必然影响学生华文水平的提高。

  前景展望

  尽管华文教育目前在印尼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前景仍被看好。据我对印尼华人的调查,86%的受访者对华文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1999年以来,印尼的历届政府已经认识到重视华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各方面鼓励并支持发展华文教育。同过去的华侨教育不同,现在是印尼政府和印尼籍华裔办的华文教育阶段,属于政府行为,而且纳入国民教育范围,这样,就使华文教育的发展,从资金、师资到校舍等各方面能得到支持和保证;中国政府对华文教育也鼎力支持与配合。

  以近年来派出的华文教师志愿者为例,2009年至2010年度,中国派到印尼支教的华文教师志愿者就达130多名,今后也会越来越多。

  其次是接受高学历者在增加。愈来愈多教师正在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少数人获得博士学位)。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为培养海外华文师资,增办了华文教育系、对外汉语系;有的大学为了节省华人的开支,到印尼去开设大学函授班,有的还是硕士班。2009年1月,有84位印尼学员获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首届函授部教育学学士学位。他们回到印尼后,充实到各地的华文教师队伍。

  第三是华人办学热情很高。一方面是各行各业都重视华文教育的振兴。各地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在组织、领导华文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各地的各种基金会、华校校友会设立了奖(贷)学金基金会,资助有志于华文教育的学生,对培养新生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四是很多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在棉兰和西加里曼丹曾与一些学生座谈,他们都很用功,讲的普通话很少有地方口音。不少人平时在国民学校上课,下午四点以后或者周末再到华文补习学校学习华文,负担很重,但都能坚持下来,有些人还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或资助到中国留学。

  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现在,各地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学员年龄日益年轻化,考试成绩很好。多年来,西加里曼丹参考者的及格率达94%以上。在中国深造的留学生已经陆续返回印尼服务,成为华文教育的生力军。一些印尼原住民友族孩子热爱中华文化,被保送到中国的大学学习。从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华文教育的希望所在。

  展望未来,我们对印尼华文教育充满信心和期待!(黄昆章,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

编辑:董方】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