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初曾挖粪 美华裔女作家出书重塑中国人形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移民初曾挖粪 美华裔女作家出书重塑中国人形象
2010年05月14日 13: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华裔女作家闵安琪近日带着透过虚构人物“柳树”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赛珍珠传奇一生的新书《中国珍珠》到纽约宣传。 (美国《世界日报》/孟芳摄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5月14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闵安琪(Anchee Min)近日带着透过虚构人物“柳树”(Willow)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赛珍珠 (Pearl Buck)传奇一生的新书《中国珍珠》(Pearl of China) 到纽约宣传,虽然到过纽约许多次,但闵安琪依旧兴奋的闪烁着她那双大眼睛说:“纽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活力(Energy)!”

  也许是身为家中老大、五岁起便承担起到幼儿园接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责任,又或许是1984年初到美国后为了生存端过盘子、帮人打扫屋子、带孩子、当过水管工,闵安琪非常的朴素,穿着浅蓝色的休闲外套,没有一点名作家的架子,动作麻利,显得十分干练,虽然来自江南水乡,却有着北方女子的洒脱。

  来自江南受奶奶潜移默化

  闵安琪出生在上海,但儿时至少年时代,因为爷爷奶奶在江苏南通,闵安琪记忆犹新地说:“我那时每年都会乘坐当时的东方红一号客轮沿长江去南通,待上几个月,我还记得通州河,每天端着抹布和碗盘去河里洗,有时候,我故意将抹布丢到河中,便下水去游泳,回到家爷爷问我‘怎么弄得湿漉漉的?’我就说是为了捡抹布弄的,那时候我很调皮。”

  而奶奶则对闵安琪日后对女性角色尊严的注重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晚上我都会为忙碌了一天的奶奶揉她被包裹的小脚。也许是从那时开始,女权主义和女性尊严便开始萌芽”。谈到作品中的女性,闵安琪说:“我都更关注她们情感和人生的转折和变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移民之初曾通下水道挖粪

  而谈起到美国的移民生活,闵安琪一点也不避讳自己最初最苦的十年就是为了“生存” (Survive)。为了挣钱养活自己和女儿,她曾当过水管工,去通下水道和挖粪,做别人最不愿做的工作,“我当时就想学一门技术,水管工赚得不少,而因为经常要到家庭站(Home Depot )买各种管子,我的很多英文也都是在那儿学的”。闵安琪和女儿的感情很深,她回忆女儿曾帮着自己一起工作,用脑袋顶住房顶的管子,而这段经历还被女儿写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入学的申请中。

  27岁才从A、B、C学起、30几岁才正式好好学英文的闵安琪表示,直到今天,她都觉得英文写作不容易,所以也就特别的努力,有空就会阅读美国的畅销小说和英文原著,最近她正在重读《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又译《飘》),而读中文书已经变成一种她对自己的奖励,就像是给小孩子的糖果一样,“中文对我的吸引人太大了,我一看到中文,眼睛就黏了上去。”!

  搜集、阅读和整理英文的史料,是闵安琪创作中重要的环节,“创作最苦的时候是要读那些史料,我会开车到公园,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电话、家务任何琐事的干扰,而每读25分钟,感觉精力消退时,我都会跑上一圈”。身为职业作家,闵安琪每天早上6时30分就起床运动,然后到自己的小木屋中写作到下午3时,然后整理资料,作些较不费脑力的工作。

  要重新刻画中国人的形象

  闵安琪表示,她现在想要沿袭赛珍珠的路,打破主流普及畅销书中那些对中国人丑陋、小气、自私和残忍的误导性刻画,因为这样的形象,会让不少读者误解甚至对中国人产生畏惧,她想要重新塑造中国人的形象,这也是她新书《中国珍珠》所努力描绘的,希望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的人性,他们的爱,对友情的忠诚,还有他们的文化底蕴”。

  闵安琪说,其实早在1996年就有想写赛珍珠的故事,她被赛珍珠最有名的小说之一《大地》(The Good Earth)对中国人富有感情的描写深深打动,期间也有搜集材料,而真正开始写是在2008年。至于下一步写作计划,闵安琪说,她会写自己的故事和移民美国经历,她微笑着说:“应该感觉会轻松些吧。” (孟芳)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