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五四”,青春依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九十岁“五四”,青春依旧
2009年05月05日 10: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5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5月5日刊发时评文章说,关于“五四”,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而“五四”之所以伟大,亦在于它永远激励人们去不断追寻“五四”精神内核的答案。“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北京高层高调纪念,并对中国青年提出殷切希望。远在海外的华人青年团体亦发布联合宣言,愿担负起“五四”精神海外传承的重任。比起90年前,今天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中国早已走出积贫积弱,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中国的青年一代当比90年前的“新青年”们有更大的力量与优势去寻求关于“五四”精神的内涵与答案。90岁的“五四”,青春依旧。

  文章摘录如下:

  岁月荏苒间,“五四”运动90岁了,当年初生之婴孩如今已成耄耋老人,但“五四”精神从不曾老去,且随着时间的磨砺,中国人关于“五四”的青春记忆愈加深沉,关于“五四”精神真谛的追问与求索历久弥新。

  90年的时光,那场始于北京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从那一刻起,“五四”与青年合而为一,被定格为一种精神象征,被凝固成一些抽象的词语(爱国、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更被神化成一个图腾,高高供奉于神龛之上。

  期间,关于“五四”的争鸣永远热热闹闹,它总是不断被赋予各种各样的义涵。耄耋老人也曾有过年少轻狂时——“砸烂孔家店”、“五千年传统就是吃人”、乃至“全盘西化”的口号偏激之处不容回避。但作为一场新文化运动,没有人否认“五四”伟大的启蒙意义,面对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旧文化,它第一次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为稀缺的“科学”和亘古未有的“民主”写上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旗帜上。

  关于“五四”,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而“五四”之所以伟大,亦在于它永远激励人们去不断追寻“五四”精神内核的答案。“五四”运动,不止是1919年5月4日那一场火烧赵家楼的慷慨激昂,也不止是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的粉墨登场,更不是一场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它渗透进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经济领域。“五四”是一个传承,它给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开了个头,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让一代又一代青年去创造,去追寻,从现实中发掘与自己内心契合的答案。

  关于“青年”,每个时代皆打着不同的“烙印”。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在困境中坚强求生、自强不息;红色激情年代,他们上山下乡,奉上一腔热血,燃烧青春岁月;高考恢复之后,他们在知识中寻求强国之路;经济建设年代,他们徜徉商海,写下新的奇迹……时代虽不同,但同样的激情派生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

  新时代下,因为生活的安稳与物质的富裕,很多人开始怀疑“五四”精神正在消失。中国社会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年轻一代的批评与指责:自私自利、沉于享乐、信仰缺失、无集体观念,缺乏责任感……但去年广受媒体关注的“地震一代”、“鸟巢一代”, 乃至近年来在不断成长的非政府组织、有参与精神的网民,又让国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青年一代公民意识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光亮。

  原来,这一代的青年同样有热情,有信仰,有属于他们的精神坐标来安放自己的青春。关于他们的自由、个性、张扬乃至“务实”,只是“附属品”,决非“主旋律”。

  “青年者,国家之魂”。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与青年人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北京高层高调纪念,并对中国青年提出殷切希望。远在海外的华人青年团体亦发布联合宣言,愿担负起“五四”精神海外传承的重任。

  比起90年前,今天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中国早已走出积贫积弱,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中国的青年一代当比90年前的“新青年”们有更大的力量与优势去寻求关于“五四”精神的内涵与答案。90岁的“五四”,青春依旧。

编辑:孙金诚】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