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橡胶王”雷贤钟的爱国情怀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华侨“橡胶王”雷贤钟的爱国情怀
2009年09月16日 0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三亚九月十五日电 题:华侨“橡胶王”雷贤钟的爱国情怀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南田农场的橡胶就是他当年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得知记者要找“雷公墓”,农场所在的三亚海棠湾镇一位商铺老板娘对记者说。南田农场的“雷公墓”是著名爱国华侨“橡胶王”雷贤钟的墓地,在几十棵老橡胶树的陪伴下,雷贤钟长眠于此。数十年来他赤心爱国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传诵着。

  “老橡胶树是特意留下来的,我父亲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站在一九五五年种植的老橡胶树前,雷贤钟的大儿子雷德万如是说。

  雷德万说,一九二三年,十九岁的雷贤钟从福建到马来西亚谋生,后来在马拥有了橡胶园和林场。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雷贤钟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又听说海南岛可种橡胶,决意回国。一九五三年,他带领十八名橡胶工人到海南岛考察,决定在崖县(今三亚)藤桥一带垦殖橡胶,并投资设立了“侨福垦殖公司”。

  由于国内橡胶树产量低,一九五四年,雷贤钟重返马来西亚物色优良品种。雷德万回忆说,一九五五年十一月,雷德万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百多斤胶籽、三百多株芽接桩和两百多米长的芽条回国。

  “那一年,我与九位兄弟姐妹跟着父母乘坐英国轮船到海南。”雷德万说,“当时带了大小十几个木箱,父亲在木箱上头带有小白兔做掩护。晚上不时给箱子洒水,后来才知那是给橡胶种子保湿。”

  “父亲带回来的橡胶共有十八个品种,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质的品种,还带了芽接刀等工具回来,开创了海南芽接橡胶的先河。”雷德万说,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在藤桥开荒种植橡胶一千多亩。在马来西亚有洋楼汽车,在藤桥全家住茅草屋,孩子们辍学了近两年,直到雷贤钟创办了华侨侨福学校。

  雷德万拿出一大堆泛了黄的老照片,点滴回忆父亲种植橡胶的艰辛与光荣。

  一九五六年,雷钟贤受周恩来邀请参加全国侨联大会。雷德万说:“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父亲时说他带的橡胶良种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良种橡胶却很少,并赞扬父亲爱国。时任农垦部长王震还专门宴请父亲。”

  一九五八年,“侨福垦殖公司”并入南田农场,称“国营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一九五九年,雷贤钟第一批种下的芽接苗橡胶开割。其中一个良种平均单株年产干胶六至八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四倍多。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内各橡胶农场开始从南田农场引进良种,到一九八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两百多万亩,为改变中国橡胶落后的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雷家遭遇很惨。“当时父亲有机会回马来西亚,但他没回,还常教导儿女们要爱国。”雷德万说,一九七八年,父亲平反复职,七十多岁的他常骑着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旧自行车,到生产队检查指导橡胶作业。 

  “父亲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病逝,在葬礼上,当地黎族同胞用鸣放粉枪的最高礼遇为老人送行!”雷德万拿出一张老相片自豪地对记者说,当年八月《人民日报》采访雷贤钟并发表文章称其为“橡胶王”。

  雷贤钟只是众多带回橡胶优良品种的华侨代表之一。据一九五六年的调查,当时华侨及归侨在海南岛投资建成的大小胶园两千三百二十五家,种胶一百四十多万株。华侨所拥有的正是新中国橡胶事业初期所欠缺的良种和培植技术。

  在三亚侨务部门工作多年、现任三亚侨联副主席的雷德万告诉记者,目前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广州、香港、美国等地,唯他一人留在南田,“我要留在这片父亲为祖国橡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子承父业!”(完)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