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华人创办中文大学 4年成为印尼最高水平华校(图)(2)

2013年01月11日 09:1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棉兰华商慷慨解囊

  苏北华联理事长苏用发慷慨解囊支持亚院创立。苏用发前后投入了350万美元援建亚院。

  苏用发说,我觉得印尼的中文教育师资问题很严重,光靠输血不是办法,要靠造血。培养师资要建一所大学,整个师资水平才会越来越好。“学校不光是语言,还是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我们希望中华文化将成为印尼主流文化的可取部分。”

  廖章然说,在印尼开办一所中文学校并不容易。苏用发理事长非常支持华文教育,每个月要支出20万元人民币。“有一次学校准备外出筹款,被苏用发阻止。苏先生说不行,如果外出筹款,社会上会说我没力了,现在我还有力(资助)。”

  经过短短4年多的发展,学校已经走上正轨,苏用发说,“现在学校收支刚刚平衡,但学校是非营利的。”

  老师课程量翻倍

  在异国他乡支教,寂寞可想而知,但一批中国老师坚守在当地默默奉献。2009年8月份,在通过面试后,吴老师从广东来到了印尼,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来之前的一天才最终确定下来,第一次出国毕竟是来到印尼,所以考虑了好长时间。”第二年,吴老师把老婆也接了过来索性在棉兰长住下来。

  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淑霞去年底才到棉兰,她说,自己准备在亚院待一年。初来乍到,她忙着熟悉学生。“有的学生一点普通话基础都没有,是零起点。有的学生有一点基础,因为他们在家里说客家话、闽南话,也有少部分讲粤语的。”

  李淑霞说,教学是从拼音、汉字开始,与我们小学生一样。教材用的是华师对外汉语的教材。

  吴老师说,学校有很多课程,首先是汉语专业课程,还有综合课、听说课,高年级还会增加一些专业课程。另外,还有一些兴趣班,周六开办了书法课。“一周要上20节课,课程量很多。国内大学一般是8到10节课。”

  学生觉得中国很精彩

  阿明是印尼华族,也是亚院大二的学生。阿明说,她爷爷从中国来,在她还没出生时,爷爷就已过世。平时在家里,父母讲印尼文。除了会讲印尼语、闽南话之外,她只能说几句最简单的普通话,例如:吃饭、睡觉。“我不知道简体字怎么写。以前都是学繁体字。汉语刚开始学觉得很难。”

  阿明说,他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知道中国有汉朝、唐朝。“我们最喜欢宋朝,因为诗词。”阿明没有去过中国,“老师都会介绍中国,我们觉得中国很精彩,想去看看。”

  学生抢手供不应求

  廖章然说,目前学校是从大一到大四总共有1400名学生,其中5%是原居民学生。学校争取半日制教学今年学校将迎来第二批毕业生,有100多名。学校是印尼教育部唯一一个可以颁发本科文凭的中文学校。一年学费约折合人民币5000多元,原居民学生全部免费。“我们希望印尼非华族原居民更加了解中国。”

  创办几年后,学校成绩突出,连续4年参加汉语桥比赛,亚院的学生都垄断了一等奖。“成绩喜人,因为印尼还有一些大学开展了华文教育,也有竞争。中国驻棉兰总领馆也很支持华文教育,这是各方努力的结果。”郑建民说。

  廖章然说,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章启月有一次来学校参观,看到印尼友族的孩子能用普通话与她对话,令章大使特别高兴。章大使鼓励学生到企业、特别是到中资企业去工作。亚院与印尼中资企业协会和驻印尼的工商银行都签订用人协议。“但目前还没有一名毕业生去这两家大机构工作,因为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有工作了,供不应求。”

  已培训600名幼师

  广东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郑建民说,亚院这样一种汉语教学模式,当地政府欢迎,华社欢迎,市场也欢迎,效果更好。“这种模式是印尼当地人主导,我们在技术上提供帮助,同时又帮助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

  据悉,以这么大力度去援建一所海外的华文学校,并不多见。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每年向亚院公派25名教师,需要花费不少人力财力。这种大力援助能持续多久也是一个问题。对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有关负责人称,因为亚院是培养华文老师的地方,效果好,所以援助力度大。郑建民说,“等到印尼自己的华文老师培养出来,还是要依靠他们自己的老师。我们可以再重点支持另一个地方。”

  除了大学之外,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还派出老师帮助印尼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进行华文教学。在巴厘岛援助了两所学校。

  郑建民说,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方面派人在当地支教,另一方面请外国的老师来广东培训。目前,已经在广东培训了600名东南亚的幼师。(何涛)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