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视察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勉励青年学汉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习近平视察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勉励青年学汉语
2009年10月13日 14:42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习近平同在文化中心学习的德国朋友亲切交谈。(新华社/饶爱民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深秋的德国,景色宜人。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1日来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踏入文化中心,扑面而来的是热烈的气氛。正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当地德国人和华侨华人夹道欢迎。身着红色唐装的孩子们用中文大声说“欢迎”。

  习近平首先向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在欧洲设立的第三个文化中心,是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交流,让德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的窗口和平台。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心灵沟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史,应该充分利用好文化中心这个平台,向德国和欧洲人民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中德、中欧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为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来到多功能厅,这里正在举行一场中德文学研讨会。面对中德两国文学界人士,习近平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德国文学的渊源。他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农村插队时就阅读了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他回忆说:“那时候,《浮士德》是热门传阅的书籍。我因为喜爱这本书多看了几天,还有人催我看快点。”习近平的往事回忆引起了在场的人们会意的笑声。

  紧接着,习近平前往二楼了解成人读书班的活动。当天,志愿者老师周坚正在给一些中文基础不错的德国人和在德华人讲解中国人姓氏的起源和取名的讲究。习副主席说:“中国人都愿意寻根问底,姓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时中国人的名字还有美学的意义。”

  习近平还谈起了自己的“习”姓的来历。他说,一种说法,“习”是古代诸侯国习国国名;另一种说法,“习”为地名,在今天的陕西商县。广大学员听得兴致勃勃,一位50岁的学员后来告诉记者:“没想到习副主席这么有学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寻着琅琅书声,习近平来到儿童读书班。说起孩子们朗诵的《三字经》,习近平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说,我父亲的字叫“相近”,名字“习相近”其中的“相近”就与《三字经》有关系。因为当时起名字时有一位私塾先生说,《三字经》里说的是“习相远”,为什么要相远呢,相近也是可以的。他说,《三字经》里面既有传统故事,又有做事的规范,含有很深的哲理。

  随后,习近平来到三楼的汉语班。在那里,老师刘姝正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给几个德国年轻人教授中文。

  “你们学习的感受如何?”习近平饶有兴趣地与35岁的科恩交谈起来。

  “我很喜欢学习汉语。”科恩用流利的汉语回答说。

  当习近平问他为什么喜欢学时,科恩说:“因为我喜欢中国文化,我的爱人是中国人,我最爱吃中国饭。”他的回答让人们觉得中德两国人民的距离很近。

  交谈中,习近平得知两位德国朋友在学习汉语前从未读过中国名著的德文译本,再想到自己过去曾读过的一些德国名著的中文译本,习近平感慨地说:“这说明我们的德文翻译工作还要加强啊!”

  最后,习近平来到舞蹈班。8个身着红色唐装、绿色短裙,扎着红头绳的德国小姑娘正在学习中国民族舞。今年5岁的苏惠亚的父亲曾是德国驻中国的外交官。小惠亚出生三四周后就来到了中国并生活了3年多,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的父亲芮悟峰对习近平说,他觉得女儿能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很珍贵,学习中文很重要。

  参观将结束时,习近平与孩子们依依惜别。看着张张稚气的脸庞,习近平说:“你们是中德两国友谊的花朵。”(李诗佳 吴黎明)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