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方式:尊重他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方式:尊重他们
2009年11月06日 13:29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许多华人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过去孩子什么都听我的,而且唯命是从,可现在大了,不那么听话了,比如过去父母叫孩子去拿东西,他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去做,可现在,再叫他们去拿,总是磨磨蹭蹭,有时候还蹦出一句“等一会儿”。其实等的不止一会儿,反正给家长的感觉就是不那么听话了。

  亲子关系中,当一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无条件执行家长命令的时候,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为他的一切均要靠着家长来实现。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在三岁时开始发展。

  这就不难理解了,幼儿没有自我独立意识,他的世界里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彼此没有分别,因此,他不去处理、分析大人的任何指令,一味地吸收、模仿和执行。可到了一定年龄,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他的独立意识开始产生,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于是,他对周围的信息有了处理意识,当有人要求他做某事的时候,他开始分析,开始与自己认知的经验比较,他需要一个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对于家长,对于所有人来说,孩子的、下属的唯命是从是最省心的,最轻松的,也是感觉最良好的。可是,当别人与自己产生分歧,具有了疑惑的时候,操心和累便开始产生,许多华人家长就感觉孩子大了就不听话、不懂事、不省心了。特别是一些母亲,习惯了孩子的贴心,当孩子特别是儿子逐渐疏远她们,她们会越发焦虑,认为儿子不孝,不疼大人。

  尤其是儿子长到青春期,有些母亲仍然保持着那种事事过问的习惯,于是经常得到儿子的一句“没事儿”、“还行”,这还是好听的,难听的话,恐怕许多母亲都领教过。其实,这些孩子的内心都产生了解细微的变化,他们从婴儿、幼儿成长为儿童、青少年,一路上,当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时候,逐步发现父母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认为的那种事事成功、样样合理。特别是有些孩子,当他们把父母的指令和经验运用到学校和社会中的时候,却发现是父母错了,或者那些经验令他们受伤、挫败,可是他们不愿或者说是不敢与父母沟通,父母给他们的印象是“永远没错”,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也的确如此暗示(听话)。于是,孩子们便切断了与父母的内心沟通,既不伤父母的自尊心,也不损害家庭关系,同时也不是不理睬父母——这是一种智慧的折中,同时也是无奈。

  老实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是他们全心爱戴的人,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在一味地指责孩子不省心、不懂事的同时,父母是不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去真正的问一问孩子的内心所想,最主要的,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分析,并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沟通。这个沟通一定是尊重的,是与孩子换位思考的,而不是自己一拍脑袋产生出来的发作,以及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强令孩子服从。

  另外还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为了别人而暂时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同时父母应该呈现给孩子一种姿态:要求对方付出的前提,是对他的认可和尊重,特别是对待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因缺乏手足关系的培养而比较自我,不易与周围产生付出关系,这就更强调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要有意而自然地引导孩子关心别人,这就是教育他处理人际关系。

  从幼时便给到孩子尊重,并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予他相应的尊重,孩子就不可能不听话,其实孩子并不在乎家长的学历和职称,他只是看重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他欣然接受这种关系,唯一的方法就是尊重。他会把这种尊重带入他的人际关系中,那么将来,他会少走多少弯路,会少树多少对立面?!(摘自: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刘宏伟)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