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支付宝发布2016全民账单:71%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

2017年01月06日 1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支付宝二维码。中新社发 张斌 摄  

  中新网杭州1月5日电 (赵小燕 黄慧)1月4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了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2016年有4.5亿实名用户使用支付宝,其中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

  中国成为世界移动支付之国

  早在今年G20期间,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程度就被到访各国广为惊叹。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凯度TNS日前发布研报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韩国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三甲。

  据支付宝2016全民账单显示,目前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高达71%,刷新了去年65%的数据值,成为生活中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从省级地区的全年支付总金额来看,广东排名第一,占到全国的16%,随后是浙江、江苏。而从人均支付金额来看,上海人均支付金额达到14.8万元,是去年的近1.5倍,随后是浙江、北京、福建、江苏,这五个沿海省份和直辖市的人均支付金额均迈入“10万”时代,而在去年,仅仅只有上海达到了这个水平。

  从移动支付渗透率来看,内陆的西藏以90%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第一,随后是青海、甘肃。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西藏移动支付比例就蝉联冠军。支付宝年度账单数据显示,2016年西藏人均手机充值16.7次,远高于其他地区。

  支付宝不只是资金账户

  随着社会总财富增加,多元化的诉求让支付宝不再只是一个资金账户,更加是信用账户,同时也正逐渐成为碳账户和爱账户。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网络上积累起信用,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2016年,使用花呗支付的笔数超过32亿笔,比上一年增长了344%。目前,借呗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200万人,累计放款超过3000亿元。这推动了中国消费的纵深拓展和升级,例如去年西藏地区使用蚂蚁花呗的人数增长率达到220%,使用花呗金额增长率达380%。

  尽管消费信贷越来越普及,但借钱不还的现象却并未增加。在2016年借呗有借有还的排行榜上,最准时还钱的第一名是河南省,随后是安徽省、江苏省。

  今年8月,支付宝在APP内开通了碳账户,通过“蚂蚁森林”这一载体,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到底减少了多少碳排放,并且通过不断地降低碳排放到一定数值,就有跟支付宝合作的公益伙伴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苗。截止目前,“蚂蚁森林”每天产生低碳减排量1000吨,合作公益组织已经种下真树52万棵。在这个绿色金融的低碳环保排行榜上,安徽人种树最多,达到73000棵,浙江省和江西省紧随其后。

  同时,支付宝也在成为爱账户。2016年,中国人出境游同比增长了160%。越来越多人带着家人一起旅行,在350万通过airbnb订房的中国游客中,58%的家庭游会选择整套公寓,24%的家庭游会选择别墅,只有1%的家庭游会选择合住。

  在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同时,中国人也越来越追求效率。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2016年有超过10亿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比去年增长218%。这些服务来自全国357个城市,占中国城市总数的54%,服务内容包括缴纳水电燃气费、缴纳交通违法罚款、地铁票公交票手机购买、在线办理港澳通行证续签、预约挂号等。

  80后人均支付额超过12万

  目前中国80后大约超过4亿人,据高盛预测,随着80后的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5900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3万美元,他们将主导未来10年的消费格局。从这次的全民账单来看,2016年,全国的80后人均网上支付金额超过12万元,而90后移动支付占比达91%。

  最新的“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显示,近6年时间里,中国网络消费中,吃喝玩乐的享受型消费扩张了20倍。相对于1920年代的美国或1970年代的日本,今天中国的影响力消费者和40年前、甚至近100年前的消费者相差甚远,很大程度不是来自中产阶层,而是来自80后。

  80后普遍更爱自由行,这成为中国年轻人境外游的主流方式,2016年境外随身wifi租赁增长了171%,自驾租车增长了110%。80后对于信用产品的兴趣和利用程度很高,35岁以下用户中,信用人数占总用户数的83%。80后在话剧、演出、电影方面的票务支出,占全国这类票务购买总量的84%。他们习惯于超前消费,从1分钱的优惠券,到几元钱的地铁票,到几万元的数码产品……目前1亿花呗用户中,80后占了86%。(完)

>IT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