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你是否会为智能配置埋单?

2018年07月26日 16:2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手机AI时代到来
  你是否会为智能配置埋单?

  近两年,继全面屏、双摄像头后,人工智能成为另一项手机市场的“标签”。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都踏入了AI时代。而手机AI功能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宣传得天花乱坠。一方面是智能手机AI功能井喷,但另一边厢,厂商却要面对智能手机增速放缓的现实压力。

  据了解,目前智能手机AI功能主要在于拍摄、语音等,不同于两年多前,大部分手机AI智能只是靠算法、软件来实现,随着AI处理器的陆续面世,手机AI技术有了后台硬件的支撑。不过,这不代表消费者就为此而买账。业界分析认为,AI是今后智能手机的发力点,但仍在等待带来颠覆性认知的落地场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图@视觉中国

  人工智能扎堆

  手机AI拍摄“细分”

  目前,最爱打上AI人工智能标签的是拍摄功能,AI拍摄功能在两年前就有厂商提出,当时的“智能”主要集中在前后景深虚化环节上,不过,在没有双镜头、图形处理器等的支持下,所谓的AI景深绝大部分只是算法、软件的作用,最多只是人像突出、背景被虚化,而两者边缘的PS感相当强烈。

  无可否认,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在AI处理器出现、镜头增多等硬件配置下,部分拍摄功能真正具有了“学习能力”,例如AI场景识别、光线风险、识别美颜、动作捕捉等。怎样算是机器的学习功能?举一个例子,比如Animoji,手机前置“刘海”中内涵的数百个感应元件捕捉人的面部表情,机器根据追踪到的面部表情来“创作”动画表情:快速眨眼、抿嘴、微笑、咧嘴笑、晃脑袋……转化为动物的表情变化,说明机器正在好好学习。有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师曾告诉记者,我们讲人工智能,是强调它的学习能力。因而,当外界不断宣传的AI拍摄时,可以稍加分辨,究竟哪些是需要机器去学习?比如场景识别,如今手机的AI场景识别可达到十多种,不仅识别人像、美食、花草,还能识别出画面当中有多少人,根据蓝天、植物、人物、动物、水流等的界限,实现抠图虚化。并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场景给予相应的“自动调校模式”,比如蓝天会蓝得更纯正。

  当然,AI识图“辨图”并非百分之一百精准。根据记者测试发现,一些AI相册能进行自动识别人像、植物、夜景等标签分类,分类了100多张照片,但在6张花草照片中,竟有一张是人像照片,这张人像照片是很多人的背面聚集在一起,机器就识别它是“花类”了。

  资深手机业界人士陈先生指出,有些所谓AI拍摄,只是将以往软件、应用融入到系统上。如美颜滤镜,没有处理器与镜头的支持,这与手机装个App效果没有区别。另外,假如一味地强调AI功能仅靠云端来实现,体验和精准度容易“言过其实”,因为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任务就无法完成了。

  语音助手变强大?

  仍难避免尴尬

  除AI拍摄、AI语音助手、AI翻译也是厂商高调宣传的AI功能。AI语音大众并不陌生,例如早年的Siri。然而来到当下这项功能被赋予更“悦耳”的名字——智能助手,从去年三星的Bixby、到今年vivo的Jovi、小米的小爱……智能语音的功能已并非早几年前仅限于搜索通讯录用户、导航搜索、天气搜索,或是日常“陪聊”。如今,它们已能完成简单的“人机对话”,如当AI助手接收到“打开手电筒”的指令时,就能迅速地打开背后的闪光灯,有的甚至会自动弹出手电筒的开关页面,方便用户使用完毕后关闭;如果你想看新闻,只要对着手机说出指令,智能助手就会主动推送不同新闻App当天的新闻给你。

  然而,现实中,语音助手使用频率有多高?一资深科技玩家坦言,语音功能中用得最多的是语音发微信红包。语音助手被业界认为,是除了触屏外,目前乃至未来人机交互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众多智能语音类的产品去到用户手上,更多时候仍停留在社交平台上的语音输入、讯问天气,甚至是开启某项功能、某个软件。再看看,相比智能手机语音助手的智能电视语音功能,其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尴尬。

  根据媒体较早前一份调查显示,37%的用户认为与语音助手的互动“并不好”或者“非常糟糕”,另外37%的用户持积极态度,剩下的26%的用户认为他们使用过的语音助手体验“还行”。另外,只有22%的用户经常用语音助手取代键盘,49% 的受访者表示从未使用过语音助手。

  软件就能解决

  下半年将蔓延至中端机型

  从去年底开始,AI手机之间的竞争已变为从底层开始,即是处理器之间的竞争。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具有人工智能AI处理能力的处理器包括华为麒麟970、苹果A11、谷歌Pixel Visual Core以及高通晓龙845。从去年Mate 10开始到最新的nova 3都采用了麒麟970处理器,A11处理器则用搭载于iPhone X、iPhone 8系列,三星、小米、 OPPO、vivo、锤子等厂商的旗舰机型,则是采用高通骁龙的845处理器。

  对于深度学习能力,它们各有优势。据了解,麒麟970除了传统CPU、GPU外,加入了一枚专门负责AI功能的独立NPU单元,骁龙845则采用了分布式异构计算方案,把AI运算分布在CPU、GPU和DSP中,A11则内置了双核架构Neural Engine,至于谷歌,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其第三代AI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专用处理器TPU 3.0亮相,是转为谷歌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而设计的。手机AI的技术已从硬件层面进行支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利好,毕竟从底层支持才能让手机真正地提升速度,AI性能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但是厂商面临的下一步却是,如何做出差异化的AI功能。

  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初,手机AI功能的竞争不再集中于旗舰机型。据了解,nova 3i是麒麟710处理器“首秀”,这款处理器是“对标”高通最新的晓龙710处理器,两款处理器均针对中端手机市场。前者是采用台积电较早的12nm制程工艺,而后者则是使用10nm FinFET制程技术。能预见的是,AI手机市场逐渐向中端机型蔓延,市场上将能看到更多中端机型支持AI功能。这时,哪个处理器更胜一筹,将是看点之一。同时,品牌之间不单是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面临同门“左手打右手”的局面。

  记者观察

  人工智能 更多是锦上添花?

  当下,全面屏、双摄像头、三摄像头、AI人工智能成为手机领域的关键词。每次新机发布,厂商都罗列出数不完的新功能、新技术,当中至少有一半是与AI有关。然而,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压力,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下滑。

  根据IDC今年初发布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4.6亿部,较2016年整体数量同比下滑了0.5%,是有史以来智能手机行业首次整体出货量下滑。其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下滑,是因为中国市场已达到饱和状态。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累计出货8187万部,同比下滑27%,其中国产品牌出货量同比下滑27.8%。

  智能手机在外观、硬件严重同质化的当下,AI人工智能被视为“救命稻草”。相比早两年的人工智能,目前的技术已变得相对成熟,主流新机的AI已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软件+云结合,并且从系统层面提升手机的性能。然而,目前更大的问题是,尚未出现AI手机的“爆款”。换言之,手机AI功能尚未击中用户的需求。去年的脸部解锁火一把,厂家们追随步伐都进入了“前刘海”的行列,如今2018年已过一半,众多AI功能更多只是锦上添花。

  有业界分析认为,AI技术是未来手机突破的关键,而本身问题是很难做到较大差异化的,那么从屏幕、触控、按钮等感知层面的硬件上改变,再配以AI,不失是一个方向。 (文静)

【编辑:左盛丹】

>IT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