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图书数字化"能否开辟阅读新时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科技日报:"图书数字化"能否开辟阅读新时代?
2009年11月12日 09:25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您是否曾经这样设想:在地铁里,我们只需打开手机便可阅读全套《明朝那些事儿》。在家里,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阅读在图书馆中占据几个书架的《二十四史》,“图书数字化”让一切成为可能。

  “图书数字化”内容丰富,比如电子书的阅读、数字图书馆的建立、网络读书频道的开通、数字出版业的兴起等等,它使得“鸿篇巨著”能随身携带、随处翻阅,使阅读更加轻松便捷。

  这种“无纸化阅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着以纸质印刷为主的传统出版业。“图书数字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近期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下称“文著协”)追究Google数字图书馆侵犯作家著作权一事便是例证。

  传统出版业受到挑战

  从经济角度上看,数字出版业较传统出版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原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说:“从产值来看,数字出版从2000年15个亿到2006年200个亿,再到今年750个亿,每年以56%的增速向前发展,而传统出版的产值基本维持在600个亿上下”。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在国际出版高层论坛上的致辞讲到:“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战略转型。”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578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约50万种。数字出版业方兴未艾,传统出版业受到挑战。

  目前,一些大的出版集团都在纷纷成立单独的数字出版集团。刘成勇说,“我们传统出版单位应当善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自身丰厚的出版资源,提供给大家使用。要积极应对挑战,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与国外的相关机构进行更为平等的信息技术交流。”

  数字出版改变人们生活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是否会为“无纸时代”让路呢?刘成勇认为阅读习惯是可以更新换代的,在网络时代下成长的一代人或许更适应数字化图书的阅读。

  “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看,数字化出版几年前就很热。但自从电子阅读屏幕成为成熟产品,以及亚马逊和汉王等企业获得成功后,整个数字化出版产业的脉络才呼之欲出。可以说,电子书将是未来十年的一场巨大革命,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子阅读器销售商,在参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之际,汉王董事长刘迎建这样描述汉王电纸书的海外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都可以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但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制约了数字化图书的发展。目前的主流电子阅读器均采用了电子油墨技术,采用了电子油墨技术的电子显示屏的阅读效果被认为是“最为接近纸张的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相比,电子阅读器会带给阅读者诸多全新的体验,无辐射,无背光。这些努力无疑为数字化图书的普及扫清道路。

  刘迎建认为,数字化出版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阅读方式,纸质将被边缘化。文著协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也认为,包括手机出版和移动存储设备(电子书)的数字出版由于其特有的便捷性和成本逐渐降低而被广大年轻人和高端用户所接受,数字出版前景广阔。

  版权,绕不过去的坎

  但版权却有可能令数字出版前景蒙上阴影。近日,谷歌与文著协的版权官司就是明证。

  过去5年间,谷歌已将全球有著作权的近千万种图书收入了它的数字图书馆,而没有通报著作权所有者本人,此举引发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多起版权纠纷。如今,“战火”燃至中国。

  今年9月,文著协发布消息称,570位中国权利人的17922部图书在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之内,而权利人未获得任何报酬。谷歌随即提出“和解协议”,称愿赔付作家每部作品60美元,但需要作家们在限定时间内自己提出申请。谷歌的“无礼”引发舆论新一轮的声讨。11月2日,文著协与谷歌首次会面,就相互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不过并未就任何问题达成任何协议。

  张洪波认为,数字版权的纠纷就是技术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海量的作品,取得所有收录版权作品的授权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及时间上的支出成本。”但他认为这不能成为数字图书馆等侵权的理由,版权问题也不会成为图书数字化的障碍,并肯定数字图书馆是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便捷方式。

  在他看来,无论是传统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其版权都应在我国相关法律和国际版权公约的框架内得到保护,任何使用者都应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

  张洪波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数字出版的整个链条进行梳理,推动解决作者授权、授权通道、数字出版技术标准、数字出版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国家统一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商业模式、结算方式、第三方监督机制等问题。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