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网络乞丐:获6000网友赞助买辆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史上最牛网络乞丐:获6000网友赞助买辆车
2009年07月27日 09:12 来源:北青网-河北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发起“你出钱我购车拉动内需”计划 6000人掏钱1.8万助其买车

  -面对质疑他表示“钱绝不是我写几行字换来的” “我没要,也没骗”———

  当7月18日,被称为最牛“网络乞丐”的“郁闷昊”将新车提到手时,有关他的争议似乎更进了一层。这辆价值115800元的国产小轿车,有18198.2元是在网上募集的。但对于“募集”这一说法,有网友直接换成了“乞讨”。而关于募集的真实性,也有人提出质疑。

  郁闷昊,真名王昊,因在网上发起“你出一元钱,我来拉动十万元内需”的“内需金计划”而迅速走红。其实,计划伊始就陷入了质疑的漩涡,有网站甚至专门制作了带有“辩论色彩”的专题。

  “最牛的乞丐”、“最真诚的骗子”、“拉动内需为什么非要花别人的钱?不是炒作是什么?”好评把“郁闷昊”说成天才,恶评也铺天盖地,甚至包括人身攻击,有的人第一天说了一套支持的好话,第二天又后悔了。王昊一言以蔽之:“网络常态。”“1.8万块钱绝不是我写了几行字换来的。”王昊说他不喜欢“乞丐”和“骗子”的称呼,“我没要,也没骗。”

  声音

  这几天人民网正发起针对“郁闷昊”网络辩论,截至25日的结果支持者占43%,反对占57%,王昊自己感觉还算不错,至少1.8万块钱没有犯了众怒。

  支持声音:

  ——郁闷昊,给生活加点料。哈哈~

  ——慈善都没有像这样公开过账目,我们宁愿支持他买车,反正一块钱又不多。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拼的就是创意,创意够了就会有人支持你。我觉得这不算网络乞讨,只能是一种行为艺术。

  反对声音:

  ——山寨版的别针换别墅,这小子连别针都没有。

  ——晕,网络骗子,不劳而获,还这么光明正大,纯属敲诈,借机敛财!

  ——你说一个正常人有手有脚的,干嘛不靠劳动获取报酬?!乞讨?你也好意思,面对那些残疾人。你车开得心安理得吗?

  ——有爱心的人怎么不给山区上不起学的孩子、患绝症的人捐款啊。

  网络“郁闷昊”

  -“6000人掏钱我买车”

  “没有‘百元周’的人气基础,就不可能有‘内需金’的成功。”“郁闷昊”的梳理逻辑从他创造的“百元周”开始。

  2008年6月,流星花园小区的业主论坛上第一次出现了“郁闷昊”关于“百元周”计划的帖子。作为他本人买房后,应对开支猛增的“节流”方法,他尝试用100元钱过一个星期,包含了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期间,全部的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项目,实行每日网上记账。2008年7、8月间,“百元周”产生些许的带动作用,但通过网络进行效仿的网友仅有几百。去年10月,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成就了“郁闷昊”的第一个网络神话。“百元周”这种“记账”式的时尚节约法,在各大网站论坛上蔓延传播,据粗略统计一年来参与者已达20万,关注者50万,被境外媒体誉为“中国白领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佳方案”。

  如果说“百元周”的走红是无心插柳,那么从“内需金”第一次在网上露面,就是“蓄谋已久”的经营。今年2月3日,“郁闷昊”在网上抛出“你出一元钱,我来拉动十万元内需”的“内需金计划”,发动网友在2009年2月3日至4月4日间,完全自愿向“郁闷昊”公布的账户中打入1元钱(上限10元)的“内需金”。他承诺,将在2009年8月8日前购汽车一辆或再购置一套房产,除了网友的“内需金”,他自己出资保证在全款的70%以上。

  两个月间,“郁闷昊”将每笔收款记录及活动进程都公布在博客上,但没有公布打款者的信息。单笔超过10元的打款金额,将全部代打款者转交慈善机构。他强调,乞讨不是目的,自己也并不缺买车的钱。他还给计划一个相当夸张的“借口”——支持政府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借广大网友之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内需金”三个字就像被赋予了魔力,借助“郁闷昊”从“百元周”计划奠定的网络人气基础,开始从天南海北的各路陌生网友的口袋里吸钱。第一天两笔共14元,全部来自熟人;第二天被媒体报道;第三天,搜索网站可以搜到“内需金”的词条。同时,网友的关注度持续升级,一个月后打款数额突破1万元,4月4日封账时显示打款共6000笔,金额18198.02元。

  “郁闷昊”没有放过积累起来的网络人气,借势启动网络投票活动,让网友决定他将采购的“内需车”的车型。根据20多万人的投票结果,5月,真实生活中的王昊替自己的网络身份兑现承诺,购买了某品牌价值11万多元的家用轿车,本月16日,正式付款提车,计划暂告一段落。

  现实“郁闷昊”

  - “别人不敢想的,你敢想;大家都敢想的,你敢干。”

  做网络世界的话题主角,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一个25岁的大男孩如何能把网民的“脉”把得这么准?

  “我是一个注意力很分散的人。”王昊的职业是房地产网站的编辑,工作朝九晚五,平时爱好之一是在新闻联播字幕上发现错别字为乐,看美国大片专找穿帮镜头,歪评时下最红的电视作品。他喜欢和朋友交换自己的怪念头,而且习惯了对方或讽刺或冷漠的回应,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你想什么呢?没事儿吧你。”

  喜欢表现的王昊从一接触网络就不甘心只做看客,酷爱把真实生活和网络互动。每流行一种新玩意儿,他的参与度极高。发帖、写博客,拍摄真人四格漫画,上传过二三十首自己唱的歌。“后舍男生”掀起的自拍恶搞MTV风潮,王昊也曾为之疯狂,“在墙上挂一块蓝布当背景,和一个朝鲜族姑娘连演带唱地‘山寨’了电影《神话》的主题歌,然后把我们俩抠像,取代电影里的成龙和金喜善。”在“百元周”和“内需金”诞生前,“郁闷昊”这个网名在网上活跃了将近十年。

  他贷款买下回龙观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而沦为“房奴”,每月要向银行“上交”约3000块钱。出门就打车、两三个月换一部手机、信用卡月月刷爆……如果想过得更好,就得暂时和这种“80后”过的典型生活方式作别。

  他的“自我挑战”被网络放大。“‘百元周’能传播起来,是因为它就像游戏,给了希望减少开支而又好面子的白领们一个时尚的理由。每个人都做过这样的梦,全中国十多亿人,每人给我一块钱,我就变成亿万富翁了。”别人眼中的痴人说梦,王昊却在严肃地构思,希望从中生发出一个由自己扮演主角的“网络童话”。“别人不敢想的,你敢想;大家都敢想的,你敢干。这就是人和人的区别。”

  如果给他的“内需金计划”找一个理由,那就是“百元周”引发的自我怀疑。“难道真的因为我压抑了50万人的内需?”“内需金计划”的帖子他用1天就完成了,但花了20多天反复斟酌。他并不介意把自己的主意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充分沟通,“我不怕被‘山寨’,因为根本没人当回事儿,大家只是当个笑话,说‘如果你小子真要这么办,我给你打1块钱’。”而当他真的办成这件事儿的时候,好几个朋友一拍大腿:“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争议“郁闷昊”

  -“我没要,也没骗,现实中交朋友需要真诚,网络上也同样需要”

  今年4月4日,走出银行的王昊将180多张百元大钞捻成扇面高调展示,第二天他的形象登上了媒体。“手里攥着将近两万块钱的感觉本来就很好。”他没有正面回答,当时的兴奋是否部分源于这笔钱是“白来的”。

  扣上“拉动内需”的大帽子,“空手套白狼”的计划真的成就了“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在每个人都捂紧荷包哭穷的年代,传奇得近乎荒唐。计划一出就陷入了质疑的漩涡。“1.8万块钱绝不是我写了几行字换来的。”他不喜欢“乞丐”和“骗子”的称呼,“我没要,也没骗。”天时、地利、人和、“不差钱”,王昊为自己总结了四个成功理由。天时指金融危机政府号召拉动内需时,“郁闷昊”发起“内需金计划”。地利,网络是“内需金”快速扩散的主要渠道。人和,郁闷昊去年发起的“百元周计划”有近20万网友曾体验过,知道此事的人更多,“郁闷昊”的家底儿都公开过,网友们给“郁闷昊”打钱相当于给一个自己认识的人打钱。还有就是“不差钱”,“骗钱不成立,我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穷人,没人担心我跑了。我的股票户头里现在还有五六万元,如果都拿出来,不用贷款也能买得起车。”

  发起活动后,王昊每天下班后花一二个小时,发布最新活动进展,了解网友反映,对质疑进行解释。有的人挖空心思分析计划的每个环节,希望找出破绽,揭穿网络谎言。有人说这是王昊的商业炒作,也许是和汽车厂商合作,也许受他所在网站的指使。王昊大喊冤枉,“‘内需金’见诸报端这么多次,经常只提到‘郁闷昊’,却看不到网站的名字,那么多同事私下帮我的忙,出谋划策、置顶帖子,结果报纸还只提我一个人,我没少挨批评。”而对于汽车厂商的怀疑,王昊也有说法:“没有商业目的,不是炒作行为,我至今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厂商的人,曾经有一个即将涉足汽车行业的品牌代表表示要送我一辆车,心潮稍澎湃了一下就拒绝了,还是那句话,我买得起车。”

  从活动发起至今,多少人追问王昊,那6000个人为什么自愿给钱。“网友喜欢新鲜的东西,为什么打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说自己是一个在网络中和现实中比较一致的人,“在现实中是个敢作敢为的人,在网络上才能放大,现实中交朋友需要真诚,网络上也同样需要,我让网友体验到了真的东西。”

  王昊策划的“内需金”的噱头还没结束,他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开着这辆“内需车”完成一趟慈善之旅,把网友的钱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所以他现在开着车一点儿不觉得“亏心”。条件允许指的是他的经济状况相对充裕及车技再熟练一些。不到一个星期,他的新车已出了四五次小事故。他说已感受到了出名后的小小压力,以后开车上路会规规矩矩的,可能有人会认出“NXJ100(内需金+百元周)”的牌照。他喜欢牌照里有个数字“1”,“我是发起‘内需金’的第一人,今后还会做更多的第一。”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北京青年报)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