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Pv4地址不足10% CNNIC呼吁加快向IPv6过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全球IPv4地址不足10% CNNIC呼吁加快向IPv6过渡
2010年01月28日 13:54 来源:赛迪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日前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获悉,全球互联网IP地址刚刚突破了一个新的关键临界点,IANA可分配IPv4地址剩余量已不足10%。 CNNIC同时呼吁:应尽快从国家层面加快部署向IPv6地址的平稳过渡,避免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掉队。

  ICANN主席和首席执行官Rod Beckstrom也认为:“为了让全球互联网跨越界限地增长与发展,我们需要快速推广IPv6协议的使用,现在是互联网社群联合行动的时候了!”

  IPv4地址剩余量不足4亿 两年后全部耗尽

  根据NRO(全球互联网地址号码资源分配管理机构)的公开数据,全球IPv4仅剩不到4亿,2011年即将全部耗尽。NRO秘书长Raul Echeberria表示,“大多数决策者并未认识到有多少设备需要IP地址,手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路由器……这样的列表将不断增长。现存IPv4的快速耗尽,如果全球互联网社区认识不到这一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严重后果。”

  而我国面临的IP地址“供需缺口”形势更为严峻,根据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我国IPv4地址总量已达2.32亿,年增长率高达27%;但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增速达28.9%,IP地址增幅和数量落后于此。

  CNNIC报告中分析:3G推动下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也会产生对IP地址巨大需求。未来5年中,移动互联网的IP地址的需求预计达到5-9亿。显而易见,目前的IPv4地址资源远无法满足增长迅速的网民需求,如果我国们不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届时,运营商、用户和设备提供商将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

  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一项协议标准为网络设备连入网络做唯一的标识。目前IP协议版本分为IPv4和IPv6两种。而Ipv6能提供比IPv4更庞大的地址资源。面对如此紧缺的IPv4资源,所有互联网管理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推进IPv6网络部署的规划。

  IP地址是逐级分配的,由互联网名称与地址分配机构(ICANN)授权因特网编号管理局(IANA)负责分配;IANA将IP地址分配给全球五大区域网址分配管理机构(RIRs),例如亚太地区的APNIC ,RIRs再将其分配到各自所管理的区域。面对不足10%的待分配IPv4地址资源,这迫使全球互联网社群慎重考虑并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全球向IPv6的逐步过渡。

  CNNIC呼吁从国家层面加快向IPv6过渡

  面对两年后即将枯竭的IPv4,实现IPv4向IPv6的过渡已经迫在眉睫,世界各国已经对IPv6地址的部署“摩拳擦掌”,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成立专门的政府工作小组进行相关工作的推进。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IPv6产业链不完善。根据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IPv6地址为63块,排名全球18,远远落后于巴西(65728块)、美国(15025块)、德国(9861块)、日本(8356块)。不难看出,如果不积极应对,我国可能会将输在基于IPv6地址下一代互联网的起跑线上。

  针对这一局面, APNIC执委、CNNIC专家张健认为:要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保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稳健发展,需要在网络应用、终端设备、技术标准、IP地址资源分配管理上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政府、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要履行他们在IPv6过渡中的角色。在这个系统性的工程中,国家力量就显得不可或缺,需要政府不断加强在该领域的投入和政策导向。NRO主席Axel Pawlik的呼吁与此“不谋而合”,他强调,“政府部门应该在本国的IPv6部署推进中扮演主要角色。”

  张健表示,做好中国的IPv6过渡,也是对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贡献。有限的IPv4地址资源会导致我们无法实现全球互联网接入的预期目标,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将惠及数十亿人口在未来几年内进入互联网世界。

  CNNIC在2008年提议启动“IP地址国家行动计划”,呼吁从国家层面,在组织机构、技术标准、资金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根据IPv4地址耗尽的时间段来整体布局我国的IPv6推进计划,确保我国能够顺利地从IPv4过渡到下一代IPv6地址。据了解,CNNIC已经累计为我国分配IPv4地址5600万个。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