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国医大师"称中医应根植临床 自爆欲活百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93岁"国医大师"称中医应根植临床 自爆欲活百岁
2009年07月01日 08:5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国首批“国医大师”近日评出。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5年以上的泰斗级老中医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作为广东唯一一位获奖者,93岁的邓铁涛教授既是其中最年长者,又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性人物”称号。今天下午,广东省政府将为邓老庆功。

  鹤发童颜的邓老思维敏捷,提到复兴中医的“八年抗战”,他欣慰地感慨“总算打赢了”。邓老说,中医的前途在于根植临床,服务百姓。做一名好医生,更需要“望衫领”的虚心和恒心。

  人物简介:

  邓铁涛,广东开平人,1916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专项首席科学家。有关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界获得的最高奖励之一。“非典”时期以温病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做好医生须有“望衫领”的恒心

  记者:您怎么看中医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的作用?

  邓老:中医跟西医思路完全不同。我们讲的病邪和西医的病毒或有相同之处,但不同。西医一看病人高热就用冰敷,病邪被堵在里面,出不来。中医不打算和病毒打架、杀死它,而是要让病邪在身体里呆不下去,通过出汗、大小便驱逐出去。中医也不管病毒长什么样,而是靠辨证,看是不是符合温邪特点,从而对症治疗。像传统名方麻黄汤、桂枝汤治风寒效果很好。

  我年轻时拜师学医,老师看病,我们徒弟要“侍诊”。水平高的可以帮老师开方子,大部分人只能站在老师后面望衫领。因为跟着好几位老师学,我“望衫领”望了很久,但受益匪浅。

  记者:“师带徒”已经推行8年了,您怎么评价这场“八年抗战”?

  邓老:基本打赢了。过去不讲中医,2006年还有人争论“告别中医”,签名支持的不过百来人。可单是广东省中医院一家,一天就有一万多人看病,数据对比最有说服力。

  记者:有人说您推动的中青年医生向名老中医“集体拜师”,是中医传承史上的里程碑。您怎么看?

  邓老:此话不假。以前中医教育上出了点偏差,重西轻中,对经典著作不够重视。有个博导收博士生,让他当面写十个药方,都写不出来。中医专业毕业的医生只知道开中成药,怎么行?

  岐黄班采取“集体带集体”的形式,是新发明。一个弟子可以学到多位老师的本领,打破门户之见,集合老师的力量。可以说,现在已经成了中医的“黄埔军校”。

  “家庭病床”是中医特色

  记者:为什么这么强调跟师学习?做国医大师的徒弟有什么特别要求?

  邓老:我自己有心得,学中医的人不重视跟师临床实践,学术水平和临床水平就难以提高。很多临床疑难问题,书上是没有的,必须借助老师的口传心授。老师要在床边手把手地教。

  学我者必须超我。要想出师,好,一个病人来看病,学生和我背靠背开方。如果两个人开的方子完全相反,就不及格,基本接近的话,就算及格。

  记者:今年医改方案配套措施陆续出炉,中医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您觉得中医在这一轮新医改中有哪些可作为之处?

  邓老:中医进社区、进农村有优势。医院是舶来品,现在讲“家庭病床”,其实传统中医的就诊形式就是家庭病床嘛,上午看门诊,下午出诊,中医都要登门治疗。过去群众离中医很近,在中医的影响下,很多老人都懂中医护理,往往能够很好地照顾患病的家人。

  中医简便,有很多疗法适合基层使用。

  正在攻克“百岁工程”

  记者:听说您正在攻克“百岁工程”,要活到100岁。您的长寿心得是什么?

  邓老:(笑眯眯地指向墙上的条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寿。”

  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苦难、打击太多了,所以压力越大,弹性也越大,所以才能长寿。哈哈。(任珊珊 胡延滨)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