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院兼并或“消化不良” 专家不建议医院跟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广东医院兼并或“消化不良” 专家不建议医院跟风
2009年12月10日 11:17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庭冷落,如何打破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缓解百姓看病难?最近公布的广东新医改方案,在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同时,还开出了一剂药方:“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托管、重组、联网运作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这被业界解读为,允许大医院“吞并”基层医院,盘活优化医疗资源。但一系列疑问随之而来:“基层政府嫁医院”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小医院债务包袱重、员工素质低,大医院“一口吞”会不会消化不良?其实早在10年前,广东医疗界“老大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就吃了第一只“螃蟹”,接管广州市黄埔区人民医院,被认为是广州首个“大医院盘活小医院”的典型。解剖这一“标本”10年的得失,对当下推进新医改颇有借鉴意义。

  ◎关于产权:从“只求所用”到“也要所有”,产权改革是最核心的进步。很多地方政府既想引进大医院“为己所用”,但又不愿意放弃原先地方医院的产权。这种体制纠葛,隐患无穷。

  ◎关于成果:现在的改革成果证明,这是三赢的结果。一是大医院输入人才、发展壮大;二是原来的地方医院办好了,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增值了;三是老百姓看病方便了,地方政府也有政绩。这体现了公立大医院的社会责任。

  产权之争 “政府嫁医院”致国资流失?

  近几年,广州出现了一股大医院兼并区级医院的热潮:广州医学院接管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山一院相继接管黄埔区人民医院、东山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管增城市人民医院……

  风光的“接管热”背后,一个核心问题无法回避:医院产权如何调整?如果区级政府彻底把产权移交给省级、市级大医院,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

  “我们是最早吃螃蟹的,所以也曾走了弯路,吃了苦头。”今年初刚从中山一院副院长、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一职卸任到澳门镜湖医院任职的刘小林感慨地说。

  1999年,广州考虑“东进”,但整个黄埔区还没有一所三甲综合性医院,外商不愿意进驻。“要请老虎进来,首先得把笼子做大!”时任广州市黄埔区区长的周庆强请来时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的黄洁夫商量,决定把黄埔区人民医院委托中山一院全面经营管理。此举打破条块分割,开创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先河。

  但由于遭遇来自卫生部、黄埔区内部等方面的阻力,双方只能“妥协”地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所有权归黄埔区政府,经营权归中山医科大学。这种改革显然不彻底,中山医科大学觉得“是帮别人养孩子”,员工埋怨医院“背包袱”,投入积极性不高,医院发展步履蹒跚。

  这一问题引起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的重视,他专程到黄埔区医院视察,题词支持改革,要求解决产权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在高层的支持下,2002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就与黄埔区政府签订补充协议,将原黄埔区人民医院整体永久移交给中山大学,成为“中山一院黄埔院区”。

  “当时我夜夜失眠,到底是该做中大的儿子还是做孙子?”刘小林解释说,“做儿子”是挂牌“中山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名字好听了,但中山一院可能会“断粮”,医院难以为继;“做孙子”,是当中山一院黄埔分院,能继续得到中山一院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支持。“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当孙子。”刘小林说,当时领导还批评他没胆量,但现在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产权移交后,中山一院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人才支持力度更大。

  对于“国有资产流失说”,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明确反对。他说,中山一院也是国家办的公立医院,黄埔院区的产权只是从黄埔区移交到中山一院,国有资产没有流失,反而是增值了。黄埔院区10年间员工增加了500人,资产增值7倍,就是明证。

  “从‘只求所用’到‘也要所有’,产权改革是最核心的进步。”王深明认为,很多地方政府既想引进大医院“为己所用”,但又不愿意放弃原先地方医院的产权。这种体制纠葛,隐患无穷。这是目前大医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办院热”需要引以为戒的。

  人才之困 专家“下放”不是灵丹妙药?

  有了庙,更要有会念经的和尚。人才缺乏是制约基层医院发展的关键。

  “下放”一个学术权威去当院长,是不少大医院的招数:2006年广州医学院接管黄埔区港湾医院之后,派出广医一院著名微创专家李逊任院长;2007年南方医科大学接管广州邮电医院改名“华瑞医院”,派出南方医院著名骨科专家金大地当院长;

  但记者了解到,这两位名医现在都很累。“大医院的学科骨干不愿意跟着‘下放’,他们只是带了几个人过来,靠个人的金字招牌撑着,但每天亲自上阵主刀连轴转。”

  这种人才困局,中山一院黄埔院区用了10年才基本解决。

  “刚开始专家都不愿意去黄埔院区,感觉像是流放到西伯利亚。一院采取了职称高聘一级、补发奖金等优惠政策,有的还是领导硬下指令。”刘小林举例说,第一任护士长方海云是流着眼泪上任的,她专门在黄埔租房,让孩子转学。第二任护士长张晓燕晕车,每天是“吐着坐车去上班,又吐着坐车下班的”。至今,黄埔院区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岳飞《满江红》的书法,充满悲壮与激情。春节联欢,院长带着科主任齐刷刷上场唱《满江红》。“下放的专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把黄埔院区搞上去,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真正的改变,是2004年中山一院在凤凰城开中层干部会,定下黄埔院区“基本法”———院本部各科室对口黄埔院区,实行“垂直管理”;医生要提副高以上职称,必须到黄埔院区工作半年。这样保证了黄埔院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10年来,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李佛保教授带头,医院前后派出上百名专家骨干到黄埔工作,还统一招聘一批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形成了新的人才梯队。

  黄埔院区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刘少喻教授说:“原黄埔医院在骨科这一块基本上是空白,开始几乎每台手术都要我上阵,经常半夜从家中打出租车到黄埔做手术。慢慢地一些新过来的员工也上手了,可以独立做手术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一心想把学科建设起来。”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要破解小医院人才困局,大医院不能简单派几个专家,而必须要有完整的学术团队、学科建设规划,还必须有机制保证。

  方向之辩 大医院“圈地”还是惠民?

  对于“大医院吞并小医院”,有很多不同声音,有人直指大医院“跑马圈地”。

  对于“跑马圈地说”,中山一院新任副院长、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何晓顺并不认同。他认为,任何改革都可以参照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来评价。现在的改革成果证明,这是三赢的结果。一是大医院输入人才、发展壮大;二是原来的地方医院办好了,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增值了;三是老百姓看病方便了,地方政府也有政绩。这体现了公立大医院的社会责任。

  对于居民来说,大医院专家来到基层,看病确实方便了。71岁的黄埔区居民王阿婆是冠心病老病号,前几天凌晨胸闷,赶紧吃救心丹,打电话给中山一院黄埔院区心内科医生,随即入院治疗。“以前看心脏病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去省人民医院,还要排队挂号。现在在家门口看病,医生技术不错,态度也好。”

  何晓顺认为,看病难的症结在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为了顺应新医改要求,中山一院黄埔院区今年提出了“大健康”概念,与当地多家社区医院合作,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培训社区医生,定期派专家下社区出诊、宣讲健康防病知识。“我们要真正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建立一个完善的三级医疗网络。”

  “吞并热”违背医改方向?

  廖新波直言,发展基层医院不能靠大医院的发展冲动

  新医改提出控制大医院的规模,“吞并热”是否违背医改方向呢?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一刀切”。如果大医院扩建大楼、豪华装修、增加患者成本,是不允许的,但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支持往偏远地区流动。像中山一院这样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发展医疗事业,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客观上缓解群众看病难,也是为医改探路。

  但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则提醒,目前这种大医院接管小医院的方式是医院的主动行为,而不是政府作为。要真正发展基层医院、体现公益性,关键还是要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吸引人才下基层,而不能靠大医院的“发展冲动”。

  “我们这10年走得很不容易,所以我不建议同行盲目跟风搞扩张。”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说。(陈枫 李绍斌 申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