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局六大方面强化“治未病”体系建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国家中医药局六大方面强化“治未病”体系建设
2010年01月28日 11:10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治未病”?既“未病”,何谈“治”?

  相信这不是一个两个人心中的疑问。不过,如果你能将它与另外一组数据结合起来,你将会明白“治未病”这项工程普及和推广的深远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有48亿人虽然没有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疾病,但却忍受着几十种亚健康症状所带来的烦恼与痛苦。而处于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们,今后将从“治未病”工程中获得解脱。亚健康已成为“治未病”工程的诊疗内容之一。

  “治未病”核心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就指出,“治未病”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落实到一个“防”字上,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作为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被认为是中医诊疗的至高境界。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这是一种只有“上工”才能具备的功夫。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宜诊病,提前20年就作出了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疾病谱的改变,全球性的心脏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蔓延,也为中医在预防保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0%,约25%的城市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慢性病。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让人人享有健康方面,已是大势所趋。

  对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而言,追求的是人的高层次、高水平健康,目前已将中医药纳入其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支撑,弥补西医的缺陷和不足。

  做足六大工作: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月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讲话中指出,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最大程度实现人民的健康权益。在宗旨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在理念上,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倡导以系统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为着眼点,防止整体功能的失调和形态结构的失稳乃至变异,真正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的“治未病”核心理念;在方法上,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在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在措施上,坚持高起点、规范化、试点先行。

  王国强要求,从六方面下工夫做好“治未病”工作。一要在提供服务上下工夫。在现有服务提供体系建设基础上,要进一步扩面、下沉和提升。首先,着眼于服务提供体系的构建和整体推进,总结推广试点单位经验,扩大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单位和范围,覆盖面要广,涉及面要宽;其次,按照卫生工作“重心下沉”的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能力建设,探索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此外,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持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功能,提供高水平、规范化的服务,防止“治未病”庸俗化。

  二要在科学研究上下工夫。重点要加强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和干预的技术方法及其产品的开发,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和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要加快实施“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和行业专项等相关课题,加紧做好“973”计划相关项目的准备工作,力争早日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老百姓欢迎和用得上的技术和服务;要充分发挥“战略联盟”等新型组织模式的作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转化成果。

  三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要加强管理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技术骨干和“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的培养;要通过岗位培训、院校培养、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

  四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工夫。要探索建立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注重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发挥市场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完善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模式。

  五要在宣传普及上下工夫。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继续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和服务体验活动,传播“治未病”理念,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在各地,要进一步总结如何创新品牌、创新途径使老百姓受益。

  六要在配套政策上下工夫。研究制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领域、开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要求;在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中继续纳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时研究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价格政策。(罗朝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