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矮小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重庆19万儿童不达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中国矮小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重庆19万儿童不达标
2009年06月30日 14:01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医学指导: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熊丰教授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身高应多少才算正常,将来才不会成为“矮子”?昨日,记者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矮小俱乐部”药物捐赠仪式上获悉,饮食条件大大提高的今天,矮小症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该院一项6-18岁身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市矮小症发病率为3.25%,全市至少19万儿童人身高不达标。

  21岁女孩只有13岁女生高

  “如果我身高1.5米,当音乐老师的梦想就能实现。”昨日,看似只有十一二岁的长江师范学院大二学生余芳告诉记者,参加“重庆矮小俱乐部”后,她得到了医院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通过药物治疗,身高已增加了0.17米,身高由以前的1.18米长高到1.35米,她希望将来能超过1.5米,过正常人的生活。

  今年21岁的余芳是黔江区冯家镇人,四五岁时,明显矮于同龄孩子,上初中后,就定格在1.18米。父亲将余芳带到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垂体发育不全,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导致身高停止发育。骨龄检测显示,余芳的骨龄仅相当于11岁孩子的水平。2007年,余芳在儿童医院的帮助下,申请到中国红十字会矮小儿童医疗资助,正式接受药物治疗。

  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熊丰教授介绍,余芳接受治疗后虽身高增加较大,但目前仍相当于13岁女孩的身高,根据目前的骨龄测试,还有长高的空间,因此,该院再次为她提供药物资助,尽最大努力实现她长高的梦想。

  19万重庆儿童或成小矮个

  “现在孩子身高发育并不理想,矮小症发病率正逐年提高,100个孩子中就有3个孩子属于矮小患儿。”熊教授介绍,该院2007年的全市6-18岁的孩子身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市矮小症发病率已达3.25%,较上海3.77%的发病率稍微低一点。因此,按我市该年龄段的孩子约600万人口比例计算,至少19.3万孩子身材发育迟缓,将来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成为身高不足1.5米的矮子。

  熊教授还介绍称,调查中还发现,众多矮小症患儿中,只有约30%的患儿得到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是在青春期后,身高一点也不增长,才到医院检查。同时,由于传统医学条件限制,不少父母即使进入医院后,还不知道孩子矮小该看哪个科室。因此,国内该病患儿普遍接受治疗比较晚,70%的孩子在11到16岁才开始接受治疗,而美国等发达国家,6-10岁就开始接受治疗。

  专家支招 如何提前发现矮小症

  熊教授称,孩子在成长中,身高状况比较隐蔽,一旦发现孩子比别人矮一头时,就非常晚了。因此,家长应随时关注孩子的身高情况,掌握以下几种方式来监控孩子的身高发育状况。

  标准数据法:根据医学类教科书中每个年龄段身高的规定,对孩子进行身高测量,再和标准数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监控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身高增长是否正常。

  同龄比较法:和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相比较,如在一个时期,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的程度很明显,说明孩子的发育状况出现异常。熊教授说,这种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带孩子较少的家长尤为重要。比如一段时间没看见孩子,突然看见孩子后,发现身高没变化,应立即注意孩子发育情况。

  骨龄测试法:熊教授称,骨龄是准确判断一个孩子身高发育状况的依据。正常的孩子,骨龄和年龄的发育是同步的。但患矮小症的患儿,骨龄发育比年龄或早或晚。因此,对孩子进行骨龄测试,是最安全可靠的监控办法。

  六岁开始治疗效果最好

  熊教授指出,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胎儿到2岁的生长快速期,通常出生后第一年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长10厘米左右;第二阶段为3岁到青春期前的生长速度减缓期,每年长5-7厘米;第三阶段为青春期生长加速期,男孩增长25-28厘米,女孩增长23-25厘米。但整个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个体最终身高受遗传、出生身高、营养、激素、环境、疾病等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生长激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对于临床上最常见的矮小症——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由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致,必须及时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即通过注射人工生长激素等方式代替脑垂体功能,帮助患儿发育。

  临床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费用也越小。因此,家长切不可等到发育后期如15-18岁时再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再可能达到理想身高。所以,6-13岁治疗效果最好。(黎奎)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