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便饭"成上班族"奢侈品" 常在外就餐隐患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家常便饭"成上班族"奢侈品" 常在外就餐隐患多
2009年11月09日 14:30 来源:郑州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要盘点2009年网络十大流行语,那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必定少不了, 看似诙谐好笑却也夹带了众多上班族网友心中苦涩的回忆。苦涩也许是因为儿时的那份无忧无虑已经不再,还有可能是,你已经好久没有在家吃饭了。

  穿梭于写字楼之间,工作不定时,经常性加班,如今的上班族让自己的饮食习惯混乱了很多,郑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慧丽坦言,尽管明知在外就餐不健康,但这仍成为越来越多上班族的无奈选择,很少在家吃饭,很少动手做饭,在家吃饭成了奢望。据卫生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1.8亿成人血脂异常,1.6亿患高血压,2000多万人患糖尿病,大城市每100个成人中就有30个超重。

  “家常便饭”成了“奢侈品”

  “忙”、“懒”、“累”扼杀了上班族“回家吃饭”的机会

  “上班才两年多,工作时间不正常,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上学的时候本以为工作之后压力大会瘦下来,可没想到这么快就已经胖了一大圈,不但体力大不如前,还老是吃了不消化,前些天胃疼得厉害,去医院一查,竟然得了胃窦炎。”日前,QQ群里一位好友大倒苦水。他说身边的很多同事在就餐上都存在问题,换来换去都是那几样,不知道吃什么,就是吃了也都是应付肚子,年纪轻轻就染上肠胃病的不在少数,给健康造成了很大隐患,但苦于无法改变。

  近日,某网站也做了一个有关上班族饮食的专项调查:“时间紧,家离单位远,再跑回家做饭不可能。”“累了一天,回家再做饭也不现实。”“忙”、“懒”、“累”成为上班族不肯下厨的重要原因。该网站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出的不能在家吃饭的原因时,有的人选择了“懒得做”,有的人选择了“忙,没时间做”,更有一部分表示有时中午太忙午餐就省了,晚上再呼朋引伴吃大餐,甚至一些人因为不得不出席各种应酬,对他们而言,“家常便饭”都成了“奢侈品”。

  伤肠伤胃更伤心

  经常在外吃饭存在的健康隐患也不少

  郑州人饮食喜欢高盐、高脂肪,口味重,吃肉多,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马应杰对郑州市民的饮食方式同样表达了担忧。据了解,饮食不规律除易导致发胖、引发胃溃疡外,还有可能是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原因。香港记忆学总会曾调查发现,常在外就餐还可能损伤记忆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常下馆子的人注重口味,对味精、淀粉、脂肪的消费量更多。此外,在外就餐还存在很多卫生隐患。且不说菜肴质量未必能保证,就连一份反复使用的菜单,平均带菌数就可达500万个以上。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一些人并没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危害,种种关于健康饮食的呼吁也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其实,在外就餐的种种弊端即便短期内不能显现,也可能会在几年、几十年后显露出来,而等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再后悔,可能就来不及了。

  其实饮食越传统越健康

  在家吃饭,蔬菜、粗粮、薯类、豆类摄取的相对比较多

  如果在家做饭,油脂、味精和盐就不会放那么多,很多人会适当地注意吃一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菜肴。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一项有关豆类食品的调查表明,在家吃饭,特别是在家做饭的人,吃到的豆子和豆制品都比较多,而不常在家吃饭的人消费豆类食品的频次显然较低。专家认为,蔬菜、粗粮、薯类、豆类的消费都有类似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家吃饭频率越高,饮食方式越传统,吃到这些健康食品的机会就越大。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因此上班族应该尽量回家吃饭。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认为,其实在家做饭完全不费什么时间和力气,只要愿意,每天都能为自己做一顿健康的晚餐。如果中午在外面吃得比较油腻,晚上就尽量做些清粥淡饭。

  在外就餐,尽量多吃新鲜蔬菜

  营养专家给上班族开出一天健康食谱

  郑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专家张师静告诉记者,很多上班族一时间难以养成在家做饭吃的习惯,经常在外就餐应当注意几个问题。一般来讲,早餐要占全天热量的35%,午餐40%,晚餐25%,每餐要有主食、肉类、奶类、蔬菜和水果,主食要粗细搭配。

  早餐:豆腐脑或胡辣汤搭配素菜包+肉包+鸡蛋1个;菜角、油条或鸡蛋灌饼搭配豆浆或粥+鸡蛋1个。

  午餐:在中餐小店吃多选带有新鲜蔬菜的吃,少食油腻食物;在洋快餐店多选择蔬菜沙拉、土豆泥、果汁等。

  晚餐:如有应酬尽量多吃碱性食物:菠菜、白菜、生菜、萝卜、马铃薯、葡萄、苹果、牛奶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家吃还是在外吃,每天都要带一份水果,如苹果或橘子,好携带又营养丰富。在办公室也可放些核桃、花生、腰果、开心果等坚果,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但也不要多吃以防热量和脂肪超标。晚报记者 聂广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