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差异决定饮食效果 食药同源“会”吃才健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体质差异决定饮食效果 食药同源“会”吃才健康
2009年12月23日 16:03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冬天吃同样的火锅,有人吃得畅快淋漓、相安无事,有人却长出一脸的疙瘩。寒冷天气下,有些人裹了厚厚的棉衣还是手脚冰凉,晚上睡觉也需要借助电热毯才能让被子有点儿“暖意”。有的人看上去脸色红润,有人却一年四季都面如土色,肤色暗黄 ……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程志强认为,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体质差异。体质是人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特性,体质的差异性与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而饮食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饮食疗法是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的寒热虚实辩证的吃,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

  “体质是人体各层次阴阳运动的产物,偏阴偏阳谓之疾,从中医角度讲,人的身体需要处于一个阴阳的动态平衡中。”

  程志强表示,大多数时间,人体都处于无病无痛的健康状态,但体质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无法察觉的。比如,压力过大时,口臭、心浮气躁、便秘等,都是“体质”改变的征兆。实际上,体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饮食的偏好、有无注重个人身体保养上的差异而出现偏颇。

  程志强认为,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体质状态,体质一旦出现严重偏颇,身体就会出现疾病的症状。而疾病的各个阶段变化是不同的,一种疾病可随病因、体质、年龄、气候、地域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症状。

  药食同源 辨证施食

  “不当饮食会出现体质偏颇,但是,体质的偏颇除了依靠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食疗进行调整。饮食治疗在古代好多医书里都有记载,但是,这种治疗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辨证施食,即根据不同的病证选配食物。”

  程志强指出,如虚证宜用补益之品,实证宜用祛邪之品,里寒证宜用温里发散之品,里热证宜用清泄之品。如辨证为热毒炽盛,则宜选用某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蔬菜,如芥菜、生菜、马齿苋等,以及属性偏凉的鸭肉、鸭血、芦根、芦笋等,而不宜用红参、桂枝、荔枝、鹿肉、羊肉、狗肉等温补性食品。

  “辨证施食,能调节机体脏腑功能,重建内环境平衡,维持病人所需营养,真正达到缺什么补什么,且能消化吸收,切不可不分寒、热、温、凉,一味蛮补。”

  同时,程志强提醒,在辨证施食时,要注意平衡膳食,即尽可能丰富食物品种,不断更换制作方法,满足人体对食物的“色”、“香”、“味”要求和羹、汤、粥等多种形式,避免厌食、偏食。

  注重食物性味及配伍禁忌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且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所以,要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来搭配饮食。”

  程志强表示,日常饮食最好能根据食物特性针对性的进行摄入。西瓜、苦瓜、黄瓜、芹菜、莴苣等可用于治疗温热病,可清热解毒,而像姜、辣椒、花椒、茴香、韭菜、洋葱等可治疗寒凉病,祛寒助阳。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的性味大概能辨别食物的性,苦的东西都是寒性的,如苦丁茶、苦瓜,脾胃虚,再吃苦瓜,就容易拉肚子。”

  除了考虑食物的性状和体质之间的协调,程志强提醒,有些食物之间是相克的,所以在食用时要相互避免。如柿子忌螃蟹、葱类忌蜂蜜、鳖鱼忌苋菜、服用滋补品时一般不宜多食萝卜及萝卜干等。

  久病患者要提防脾胃虚症

  程志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脾胃是后天的,能够通过饮食加以调整。脾胃乃生化之源,脾胃不好,吃任何东西都不吸收,再好的营养都没有用。

  “面色萎黄,大便溏稀,不成形,一天拉四五次肚子,大便里有不消化的东西,这些都是有一定程度的脾虚。特别是对于长期患病的人来说,脾胃的运化多少都会受到影响。”

  程志强建议,特别是在冬天,要少食生冷、粘硬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但也不宜过于温躁,如果脾胃太虚,在保证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可经常吃点薏米、莲子、山药、大枣、藕等。

  冬季进食宜温补为主

  “在四季进补中,春宜清淡,平补以养胃气,夏宜甘凉,清补以养心气,秋宜滋润,养阴以助肺气,冬宜温热,温补以养肾气。”

  程志强表示,饮食宜忌应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四季气候交替,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可悖。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应尽量少食羊肉等温补之品;秋季干燥,万物萧杀,病人常口干舌燥,甚至鼻衄唇裂,此时应尽量少食辛热食物,多吃含水分较多的水果;冬季严寒,应少食寒凉伤胃食物,宜进温补之品。

  “冬季应食用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肉、羊肉、鹅肉、鸭肉、乌鸡、鲫鱼等,同时也要多吃新鲜果蔬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萝卜、核桃、苹果、栗子、白薯、青菜、木耳等。”(缪炜)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