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之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中国“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之路
2009年07月20日 23: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0日电题:全力荡起生命之舟——中国“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之路

  记者 张恩

  经中国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几多辛勤努力,一种当矿难发生时可为井下遇险矿工提供避难空间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系统在此间研制成功。

  今年春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国内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家、院士对“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研究进行全面技术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急救领域的空白,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安委会主任张德江七月二日下午来到“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在京城的展位参观,并听取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理、运销总公司总经理刘仁生的研发历程。

  张德江副总理对项目的研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你们这个科研项目非常好,此产品是中国矿工迫切需要的装备,你们为矿工做了一件好事情”。

  资料称,时下,中国煤炭产量虽然只占世界煤炭产量的1/3,但煤矿矿难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4/5。世界每发生20起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煤矿灾难中,就有8起发生在中国。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的大格局中占有相当比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一个子项,科研主旨是用来研究解决矿山企业的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006年6月6日,由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金龙哲担任项目总指挥,北京科技大学同潞安集团相关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课题组正式成立。

  当天恰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课题组便将该项目命名为“芒种计划”。在中国北方,“芒种”时节许多农作物才刚刚种植,这一命名寓意是:这是一个再造生命的科研项目。刘仁生后来回忆。

  项目课题组首先在北京科技大学做总体框架研究,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救生舱的材质、造型、密封、通讯、动力、监测监控和机械制造工艺等系统进行了反复的技术路径分析、比选。确立技术研发改“被动救援”为“主动救援”,遵循“氧吧救生器→移动救生舱→固定避难峒室”研发顺序,按舱内救助8-10人的整体思路进行科研攻关。

  经过全体技术研发人员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去年3月,“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首个样舱在西安宏光煤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完成。之后,样舱运抵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模拟试验现场巷道,先后完成制冷除湿试验、2人8小时入仓生存试验、4人6小时入仓生存试验、4人8小时入仓生存试验,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6月29日至7月2日,由项目课题组成员、矿山急救队员组成的试验小组进入救生舱,开始4人96小时完全模拟井下灾变环境下的入舱试验。当时,在密闭的试验模拟巷道中,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充溢其间。就在此生命的禁区,身处救生舱内的试验人员安泰自若。

  漫长的近100个小时过后,当试验人员精神抖擞地从救生舱自行走出来的一刻,标志着“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7月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应急技术与装备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外70多家知名厂商出席展会并展示了有关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潞安集团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应邀参加展览。

  据介绍,目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已具备产业化开发的能力。随着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科研基地、潞安集团作为实验基地、陕西重生科技开发公司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逐步成型,集科研、实验、生产“三位一体”的研发格局基本形成,首批产品即将在全国十大矿区投入使用。

  据了解,中国“矿用救生舱”还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在特殊的环境下,救生舱还可进入家庭,小型救生舱完全可为一个家庭支撑起一个保障生命的“安全岛”。社会公共场所内若用救生舱,更多的人可以从容应对类似地震的自然灾害。

  中国“矿用救生舱”还有着广泛社会应用前景:在特殊的环境下,小型救生舱进入家庭完全可为一个家庭支撑起一个保障生命的“安全岛”。社会公共场所内若用救生舱,更多的人可以从容应对类似地震的自然灾害。

  生命呼唤科技,科技再造生命。中国“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悄然问世,从此开启中国矿井安全生产的新纪元。(完)

【编辑:谢宏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