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热计量改造小区今冬大多数仍将按面积计费

2013年10月23日 09:1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1200万平方米的热计量改造项目集中在城六区,涉及居民约15万户。昨天,记者从京能集团下属北京热力了解到,经过热计量改造后,居民冬天取暖的供暖费缴费标准和方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总原则是供暖费先按面积收,多退少不补。

  缴费标准一:启用热计量缴费后须交“底儿钱”

  记者从改造工程实施单位了解到,今年计划进行热计量改造的民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节能建筑,需要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成为节能建筑后,再进行热计量改造;另一类是本身具备一部分节能设施但并不彻底的住宅楼,可以直接实施热计量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热计量小区也有了不同的缴费标准:住宅热计量收费试行价格由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构成。

  其中,基本热价俗称“底儿钱”,按照建筑面积征收,燃煤锅炉供热的居住建筑基本热价标准为7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热力集团供热的居住建筑基本热价标准为12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燃气、燃油、电锅炉供热的居住建筑基本热价标准为18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计量热价则按照用热量征收,价格标准为0.16元/千瓦时(44.45元/吉焦)。

  “与民用水、电不同,热计量供热还要收‘底儿钱’,很多居民都不理解。”一家供热企业负责人说,其实是因为热源出供热厂、进入城市主管道,再被送到居民楼下的途中,本身会产生比较大的能量消耗,需要由全体热力用户来分摊。“这部分就是收的‘底儿钱’。”

  缴费标准二:先按面积缴费,节约金额来年接着用

  “你们发了个通知就直接在小区里进行热计量改造,我们今年的供暖费增加了怎么办?”得知热计量缴费标准后,和多数居民的第一反应相同,丰台万泉寺万润风景小区居民何女士担心多交供暖费,赶紧按照通知上留下的电话,打到丰台区供热部门。

  “您放心吧,您家里今冬的实缴供暖费肯定不会超过往年。”见何女士还不太明白,对方赶紧解释,虽然装上了热计量设施,但热计量缴费标准并不会马上在小区里执行,而是沿用老办法“兜底”的方式——不论热计量统计的供暖季热费是多少,居民最多只需掏往年按面积计算供暖费时的金额。

  供暖部门常说的所谓“多退少不补”,即是根据《北京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试行)》,供热单位对居住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的,应当在采暖期开始前,先按现行供热方式(按住宅面积)一次性收费。采暖期结束后清算,当供热计量的热费低于按住宅面积收费时,用户多交的热费由供热单位返还或在下一个采暖期予以抵扣。当供热计量的热费高于按照住宅面积收费时,按住宅面积计算的热费收取。

  这下何女士踏实了,马上到小区物业缴了供暖费。

  何女士家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往按照清洁能源30元/建筑平方米·采暖季的价格计算,她家一冬的供暖费为2700元,如果今年热计量的结果为3000元,她也只需缴2700元;如果供暖季过后,她家的热计量金额为2400元,“省”下的300元,将会在下一个供暖季前,自动返还到她家的供暖费缴费卡账户里。

  和电力公司出的电卡一样,这种“暖卡”里的账户余额也不能取现,居民可以再往卡里充钱,用于下次供暖缴费。

  政策释疑

  热计量新标准为何不立即执行?

  在本市民宅热计量改造工程启动之初,有关部门的主导思想是让居民逐渐接受热计量收费。原来按面积收供暖费是个死数,现在按热计量收费,特别是第一年大规模进行民宅热计量改造,居民心里没谱。今年规定“热计量收费设上限,居民不超往年缴费金额”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居民对热计量收费有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

  相比于目前比较普遍的自采暖和集中供暖,执行热计量收费后,居民的冬季取暖支出将如何变化?2010年,供热部门曾找了本市17户住户进行试点,其中8户居民热计量费用高出原来按面积收费金额,9户居民热计量收费低于按面积收费。

  为什么在供暖季前先收供暖费?

  本市一家国有供热企业负责人回应,其实供热所需要的水、电、燃气、人工、维修等费用都是需要提前支出的,这些费用并不是供热之后才产生的。以一家热力站为例,支出方面基本由人员工资、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燃料构成。人员工资需要全年支付,设备检修也需在供暖季前完成,水电燃料等都需要提前购买储备。“如果烧煤就要提前储备至少四分之三的煤量,如果烧天然气就要提前购卡充值,保证炉子一点起来就能给居民送热。”

【编辑:王硕】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