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饭煲第三次革命 九阳领军IH均匀加热时代

2014年09月11日 17:36  参与互动(0)
作为稻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对米饭的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0年以前。从石器时代的陶器做饭,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再看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的铁制炊具,一碗小小的米饭中,浓缩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体现了人类对口味的更高追求。两千多年来,铁锅一直伴随着好米饭,然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人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只要按一下按键,就能吃到可口的米饭吧。而今天,现代人厨房中的必备品——电饭煲已经迎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九阳铁釜IH电饭煲,作为中国厨房电器领军品牌九阳的全新力作,更标志着中国在改变米饭烹饪方式上的再一次革新。 第一次技术革命电饭煲诞生,做饭跨入无明火时代 1950年,日本人深井大的东京通讯工程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从此人类告别了明火煮饭的时代。第一代电饭煲通过加热盘将热量传导至内胆底部,然后再由内胆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由于底盘加热方式热传导效率不高,导热性能更好的铝取代铁成了自动电饭煲内胆的最佳选择,而当人们了解到铝对人体危害时,又出现了各种内胆涂层。电饭煲的发明解放了主妇的双手,让煮饭变得方便快捷,赢得众多家庭的青睐。 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 第二次技术革命IH技术引入,高效加热时代到来 第一代电饭煲生产成本低,控制难度小,却有着明显的加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难以进行精确温控等弊端。因此,IH电饭煲1988年在日本诞生,宣告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依靠磁力线穿透锅体进行加热的IH加热技术出现,带来大面积、大火力的全新加热方式。与之前的底盘加热不同,IH的加热原理是通过线圈使金属内胆自身发热,越过了加热盘的热量传导过程,升温迅速,热量流失少。这就对材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导磁率,导磁率越大的材料,越容易发热。而大家都知道铝本身是不具磁性的。那么什么材料的导磁率最大呢?下表是几种常见元素的导磁率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知道,我们最熟悉的铁恰好是最适合IH加热技术的一种材料。IH加热方式能够对米饭焖制过程实现精准程序控制,根据各个阶段加热的需要设定不同的加热方案。出于技术和成本的考虑,第二代IH饭煲的内胆基本采用铁铝复合材质,实际上是通过铁原子高速运动发热之后再将热量传给铝,铝再传给食物这一过程。这个过程中仍然会造成热流失,无法达到绝对均匀受热。 第三次技术革命铁之艺术,电饭煲开启均匀加热时代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导磁率更大的纯铁做内胆呢?因为纯铁的加工工艺和防锈技术一度相对复杂。日本象印推出的高端产品羽釜就是主打纯铁铸造,但39999元的价格还是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然而伴随着九阳在IH及材料科学领域自主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终于迎来了电饭煲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均匀加热问题的解决。铁釜作为中国第三代电饭煲的代表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开始,370mm精确落料、150吨冲击原型拉伸、300吨冲压铁釜胀形、860度煅烧,51道检测,12688秒内胆加工时长……九阳对于品质的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体现在铁釜的每一道工序上。纯铁内胆一步到位将热量传递给食物,省去多余步骤,避免了热流失,加厚内胆与专利双沸腾环保证了受热均匀,米饭口感和营养成分都得到极大提升。 电饭煲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成功完成了手动煮饭到自动煮饭的过渡,第二次技术革命带领人们进入更高效、便捷的煮饭时代。如果说前两次是量的积累,那么第三次就是质的飞跃。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便捷,更重要的是品质。传统铸造法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使铁这一古老的材质绽放出了崭新的艺术之花,使IH灶火的威力得到淋漓精致的发挥,使我们得以穿越时光享受儿时的味觉盛宴。死磕极致的九阳铁釜,也使得中国人在电饭煲技术发展史上也自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整个厨房电器的发展史,除了豆浆机,几乎留下的都是洋品牌的身影,反观饮食文化大国中国,在近代却一直在追随别人的脚步。而九阳通过技术的革新,让纯铁内胆进入寻常百姓家,均匀加热不再奢侈。因此可以说,铁釜不仅是一款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品,更象征着以九阳为代表的民族厨电品牌对于技术、品质的不懈追求,并标志着中国电饭煲比肩世界级产品时代的到来。从消费者对九阳铁釜的力挺可见一斑,小范围首发三天销量就超过7000台,一时间掀起了一阵铁釜狂潮,火爆程度堪称一绝。无论是3.1斤的纯铁内胆,还是699的疯狂售价,无疑对洋品牌、对整个中国市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可以预见,九阳铁釜将领军电饭煲IH均匀加热时代,为我们的烹饪带来全新的体验。

【编辑:左盛丹】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