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生与掏粪工共同生活 拍摄其工作照片200余张

2015年06月27日 08:3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因为一场“竞拍”活动,一位大学生和7位掏粪工产生了交集。20余天的共同生活中,这名大学生为7位掏粪工留下了工作、生活照片200余张,并录制了方言视频,经受了一次强烈的“精神洗礼”。

  2015年5月,武汉市城管委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竞拍城管之星”活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经贸系大三学生杨达被吸引了。这位90后在校大学生,一直钟情于通过镜头来见证生活,是中国CFP图片社和法国SIPA图片社签约的摄影师。

  杨达发现了一个近在身边的群体——武昌区城管委的7名掏粪工。这7人负责武昌区300余座公厕的管道疏通工作,其中5人从事该职业20年以上。班长李双喜57岁,工龄长达30年,其他成员是李以文、李旺华、卢朝成、李刚、余再全、胡声应。7人中有4个人姓李,7个人名字组合起来就是“理(李)应成全”,这也是他们参加“城管之星”评选活动的组合名称。

  “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这个群体。虽然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来掏粪、疏通管道,但我并不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杨达说,自己走过川藏线、青藏线,还曾独自穿越北疆,可是这些公认的艰苦环境却无法与这次繁华都市里的拍摄相比。“每天都在刺鼻的气味和刺目的污物中拍摄,让我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精神洗礼。”

  第一次走近武昌火车站一处公厕的粪池时,这个空间很小的独立小房里,弥漫着粪池沼气的味道,打开粪池井盖的一瞬间,一群群的蚊蝇乱舞。挤在房间一角的杨达在拍摄结束后,才发觉两个手臂上全是蚊虫叮咬的痕迹。

  有一次,在武昌区武泰闸的一个公厕里,因为有杂物堵塞,掏粪工们专门带了一瓶硫酸用于腐蚀杂物。杨达至今印象深刻,在这个昏暗的公厕里,管道在小便池下面,进入工作状态的掏粪工们迅速低头确定位置,然后倒硫酸,硫酸出来腐蚀物体之后,迅速喷涌出强烈刺鼻的气味。杨达立即对这种气味有了反应,捂着口鼻出去换了口气,才敢再次踏进这个公厕。

  在20多天的相处中,杨达发现,掏粪工们对这些刺激性的味道似乎是免疫的。“他们基本不会有反应,甚至有的时候连口罩都不戴!”正在中东某国拍摄专题的杨达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忍受气味,还要忍受眼前各种垃圾、污物浑浊在一起的视觉冲击,甚至,经常要直接接触粪便。

  武昌区324座公厕,每座每年至少需要疏通两次,全区公厕疏通频率在每年700次左右。“他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到一个公厕进行疏通工作。特别是在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场所,如武昌火车站的公厕,需要每个星期疏通一次。”如今的杨达,对这个曾经完全陌生的群体与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暴雨过后,工作量往往都会增大;在气温较低的冬天,粪便下沉累积就会造成巨大的工作量,而温度较高的夏天则相对较为轻松一些……

  “如今掏粪工工作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工作都可以依靠大型疏通抽粪机。不过一些小地方,以及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依然需要人工作业才能完成。”杨达希望借此呼吁市民“文明如厕”,因为遇到管道堵塞时,掏粪工们只得下到粪坑进行人工疏通,几十年里他们掏出过各种堵塞物:手机、钱包、钥匙、水杯、电脑……

  20余天的共同生活,杨达为7位掏粪工留下了工作、生活照片200余张,还为他们录制了方言视频。“只有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活,才能全面认识这个职业。”(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易先云 殷莉红)

【编辑:叶攀】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