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技艺流淌三千年 仅剩五人掌握双面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海南黎锦技艺流淌三千年 仅剩五人掌握双面绣
2009年10月19日 15:43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展现了中国纺织“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中新社发 九州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至少在3000年前,海南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千百年来,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时至今日,龙被技艺失传,双面绣技艺仅有5人掌握,黎锦工艺的濒危状态让人揪心。

  曾几何时,蒙昧中的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文明化进程,偏居一隅的海南岛黎族先民开始从野生树木中剥离天然纤维,捶打搓揉,捻线编织,为自己织就裹体御寒的衣裤,不经意间开创了纺纱织布的先河,更成为中国棉织业的鼻祖。

  黎族织贝技艺流淌3000年

  至少在3000年前,黎族先民就开始在美丽的海南岛繁衍生息,考古学家从岛内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质、陶质的纺轮,说明3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

  海南岛也是我国传入和种植棉花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岛夷”是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指棉纺织品,可见2500年前黎族先民就掌握了棉纺织技术。

  到了汉代,《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了:“汉武帝末(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这里“广幅布”是指棉纺织品——棉布,而“蛮”是指黎族,那时朝廷征收“广幅布”为贡品,不但说明了黎族棉纺织技术的先进、棉纺织品质量之好,更也说明了棉纺织技术已经十分普及,出现了“民皆服布”的文明景象。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罗文雄说,综合近年海南岛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推测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龙被技艺已经失传

  龙被是黎锦中的一个品种,现存龙被多织成于明清两代,黎族人称之为大被、寿被或龙被,史书上称之为崖州被或崖州龙被,因其出自崖州且被面花纹是以龙纹为主体纹样而得名,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精美的艺术品。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相异,各具特色,一般是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三联龙被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一般长度在1.70米到3米,最长可以达到3.8米,宽一般在1.1米到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助纹样;五联幅和七联幅分别由五幅彩锦和七幅彩锦联缀而成,通常长2米到3米、宽1.5米左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莽蛇纹为主体纹样,黎族称之为“鬼纹”。

  罗文雄介绍,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囊括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纺、染、织、绣的全部工艺,按照黎族传统,被选定制作龙被的黎族妇女必须来自世代都有子孙传承的家族。从七岁起她就要跟着母亲学习基本的棉纺织技术,直到她已经基本掌握纺织技术后,母亲才开始传授她制作龙被的技艺,并且还要在村里盖一间房,专门用于学习纺织制作龙被。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