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高发 防治结合是关键

2017年08月09日 10:3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东城中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专家郝剑平称,尽管心脑血管疾病可导致严重后果,但是该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人们对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关注,但到底什么是脑血管疾病呢?

  郝建平表示,脑血管疾病通常被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中医学习惯将中风分为内风和外风两种,所谓内风,即患者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言语沟通,邪气已经进入人体的经络和脏腑;而外风是指患者已经出现了口眼歪斜等表现特征。与外风相比,内风要更为严重。

  一般来说,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中风的高发人群。其中,身体素质不佳者;高血压久治不愈者;长期郁结于心、易失眠者;身体血液循环不畅者;胆固醇指数偏高者;痰湿体质者(痰湿即脾胃虚弱、湿气较重);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有中风家族史者,这些人群,患脑中风的风险较大。且有上述症状的患者一旦遭遇情绪不稳、急怒攻心等外界诱因时,极易引发中风。

  因此,保持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愉悦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当的户外运动,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来说至关重要。郝建平特别强调,中老年患者应尤其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生活,切忌暴饮暴食、熬夜晚睡。

  开窍理气是中医治疗关键所在

  脑血管疾病的病灶位于人体的大脑部位,西医认为,一旦患者罹患了脑血管疾病,则意味着此人的脑血管已经出现硬化,所以,预防脑血管硬化是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郝建平表示,想要预防脑血管硬化,首先要补充人体正气,像黄芪、党参等中药药材,都是补充正气的常用药材。第二,补充完正气以后,还要为身体补血,中医时常提及的四物汤,就是很好的补血汤药,另外如八珍汤,也有补气补血的良好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猪血、鸭血等食物也有补血功效,但是单纯的食疗只能对患者起到辅助治疗的效应,食疗没有办法代替药品。第三,在补气补血以后,医生需要借助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医汤药,帮助患者健脾化痰(即消化掉人体血液里的浊气和痰浊),因为一旦人体内的浊气聚集时间过长以后,它们容易对脑血管起到堵塞作用。第四,在健脾化痰以后,医生接着需要帮助患者活血化淤,像中医汤药血府逐淤汤药、水蛭等,都是活血化淤的良好食材。第五,活血化淤后患者还需进一步补肝肾,中医认为肾器通于脑,一旦肾器出现问题,病症将直达大脑。

  谈到补肾,郝建平表示,中医认为补肾分为补肾阳和补肾阴,补肾时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要阴阳调和,切勿过犹不及。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开窍理气,一般情况下,具有芳香化湿疗效的中药可帮助患者理气化湿,刺激大脑神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大脑功能。

  高血脂等高危人群需未病先治

  对于脑血管疾病而言,预防比诊治要更为重要。所谓预防,即未病先治。都有哪些人需要未病先治呢?

  郝剑平表示:防治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就是做好动脉硬化的预防工作。不少患者对自己身体出现的某些表象特征不够重视,例如顽固性便秘,有些人就会认为这是小事,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脏腑功能会相对减弱,再加上有些人生活没有规律、饮食结构不够合理,就可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便秘时为了排便人们往往会愈发使力,这时就会造成人体内负压增高,如果此人的血管本身就比常人偏脆,那么他的血管就会有爆裂的风险。

  为了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预防尤其重要。整体来说,人至中年以后、身体体质逐渐下降的人群;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者本身罹患高血压的人群;日常生活中经常无意识流口水的人群;有顽固性头疼的人群;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的人群;罹患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有顽固性便秘的人群,都需要未病先治。

  谈到中医治未病,郝剑平表示,中医治未病就好似私人定制,并不是遇到血压高的患者就让其服用降压药,遇到眼睛干涩的患者,就要让其服用明目药。对于中医而言,辨证施治是原则,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征,对症下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是一样,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北京晨报记者 张晓莉 祝凤岚

【编辑:张燕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