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多少? 专家:服药遵医嘱

2017年10月17日 11:1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八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多少?

  专家强调用药勿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服药遵医嘱、细看说明书

  滥用抗生素、把保健食品当药品、随意换药调剂量……10月1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主办的“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启动,中国药学会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行为矫正较难的安全用药误区向公众发布。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呼吁,大家在用药时候勿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服药遵医嘱、细看说明书。

  保健食品当药吃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们对保健养生日益关注。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有毒副作用,又求健康心切,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强调,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

  多种药物叠加用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得会更快。宣武医院药剂科闫素英指出,能单一用药就不要叠加使用,不必要的叠加使用会带来不良反应,尤其是滥用抗生素问题。在选购药品时,消费者应识别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该药的成分,以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后果。

  随意调换药剂量

  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规律用药。平时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又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专家指出,突然加量或换服其他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塞、肾损害等风险,使病情加重。

  盲目信非处方药

  相对于处方药而言,非处方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然而,专家指出,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长期服用同种药

  除了麻醉类止痛药物外,生活中一些常见药品如长期服用,也会让人在身体与心理上形成依赖。如常用的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由于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瘾,一般最多连续服用五天必须停药。在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来服用,不要反复加量服用,以免导致成瘾。

  中药认识太片面

  很多人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专家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少擅购中药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够的医学常识,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特别是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小孩和孕妇,服用不慎更容易伤身。

  吃药送服用饮料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但随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专家提示,解热镇痛类感冒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咖啡中的咖啡因则更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此外,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发烧擅用抗菌药

  很多人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专家指出,发烧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用药提醒

  儿童药品

  不要随意去摆放

  家庭药品存放太随意是造成儿童误服药品的主要原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王晓玲主任提醒,家长选购儿童药品时要首选配有儿童保护盖的药品,孩子不容易打开;务必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最好能锁起来。如果发现孩子吃错了药,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要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老人用药

  多药同用风险大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可能会一次服十几种药。由于老人各系统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势必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宣武医院药剂科王育琴教授指出,老百姓不是专业人员,无论是处方药,还是买非处方药,都要咨询药店药师,用一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两种药。中国已公布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为临床医生和大众提供了用药风险提示。

  孕妇吃药

  不要擅用不明药

  怀孕后,不少准妈妈生病也不肯吃药,即便吃药也要减量服药,怕伤害胎儿。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贾红梅强调,胎盘有屏障作用,可避免很多药物与胎儿有亲密接触。只有分子量特别小、溶脂性高、与血浆蛋白结合律较低的药物才能通过胎盘达到胎儿,因而很多药服用后不一定对胎儿有影响,但是要听医嘱,不要擅自使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