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增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2015年12月01日 09:4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体系建构到问题解答的范式转换。这首先是研究出发点的转变,即从以体系、理论为出发点转向以时代问题、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可以称作哲学的“实践转向”。本来这个转向在马克思那里就已实现了,只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这种哲学精神后来被一些研究者所遗忘,这才有了今天的“再转向”。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把握时代的精神,首先是把握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就是时代的矛盾。只有分析时代的矛盾,才能揭示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样的哲学才可以把握时代的精神实质,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规范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引领时代、塑造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如果我们缺乏问题意识,不是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不去面对时代的新问题,而是在旧理论内兜圈子,就不可能发挥哲学应有的功能,哲学也不可能前进。

  所谓问题意识,首先是心中要“有问题”。哲学文章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有些文章用了很多哲学名词和理论,看上去很像哲学文章,读起来却没有什么“哲学味”,或者说没有“烟火气”,原因就在于远离火热的生活,抓不到实际问题,因而只能从概念到概念,只能是冷冰冰的概念堆砌,见不到问题本身,看不出它要针对和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有的文章似乎是在讲“问题”,但其“问题”是从理论出发自设的。这样的“问题”是假问题,而假问题就如同“没问题”。如果蓄意制造“问题”,那就是制造麻烦,会误导实践。从假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比“没问题”更糟糕。

  哲学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哲学研究也有特殊性。实际生活是问题的发源地,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哲学直接研究的对象。必须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或转换成哲学问题,即揭示出它所负载和包含的哲学意义后,才能作为哲学研究的问题。这个提炼或转换的工作,本身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才算有了“哲学的”问题意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按学科发生的,稍许复杂一点的问题,解决时都会涉及多个学科,需要进行综合研究。这更加凸显了哲学的重要性,因为哲学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具有综合的能力,可以为综合研究提供方法论、观念框架、逻辑基础。因此,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也是一种哲学研究,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哲学研究。

  在当今时代讲问题意识,最应强调的是注重研究中国问题。如果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不研究中国问题,不努力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逻辑,那还谈得上什么问题意识,还谈什么真正的哲学研究?我国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的整体性变革或结构性变迁,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与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相关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前复杂。而且,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互相缠绕、互相强化,使人们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难度成倍增大。这正是需要发挥理论特别是哲学作用的时代。因此,增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不只涉及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同时意味着增强哲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强调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并不是说可以不研究外国和世界。中国的事情和世界的事情是紧密关联的,当今中国的许多问题已经上升为世界问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哪怕是“纯粹的”中国问题,也必须有世界眼光,善于从中国问题发生的世界背景出发,做到眼光是世界的、问题是中国的。就此而言,学习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学习和研究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作者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陈晏清)

【编辑:查云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