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媒体评积分落户:凸显户籍改革之难

2016年08月23日 03:0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3期)

  北京市积分落户办法近日正式发布。至此国内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均已提出或实施各自的积分落户指标体系。

  在特大型城市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是户籍改革推进过程中现实性的选择。立足这一制度,各特大型城市相关部门,得以在相对稳妥、可控的情况下,为辖区非户籍人口提供一条公开透明的落户通道,逐步缓解附着在户籍上的公平性问题;同时非户籍人口个人与家庭,也可以在相对明确、稳定的预期引导下,合理安排自身与户籍相关的重要事宜。

  当然如前所述,积分落户终究只是一系列严酷约束条件下的现实性选择,由其所凸显而非掩盖的事实是,当下户籍改革的最突出矛盾就是我国人口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依然大量集中在大城市与特大型城市,由此造成:

  一方面,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人口总量与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城市病”的潜在可能性,使得相关城市人口管理必须依托一路高企的落户门槛,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但在另一方面,越是规模控制严格、落户标准高企的城市,户籍作为优势职业机会与资源屏蔽机制的作用就越强,需要优先满足的非户籍人口落户需求也越高涨。

  在严酷的条件制约下,积分落户制度固然可部分缓解上述矛盾,但其阶段性、过渡性色彩依然十分浓厚。譬如说,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这一大前提下,目前各大城市已经推出的积分落户标准虽略有差异,但总的倾向基本可归纳为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所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而这种本就存在大量主观判断的“迎优祛劣”策略,且不说其是否再次构成对所谓“低层次”非户籍人口的二次歧视,即使仅从政策意图能否实现这一实用性角度来看,其“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双重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常困难的。

  以户籍为基础的人口管理必须接受经济规律支配性的影响。世界各国普遍性的人口流动经验显示,各大城市旨在吸引的高端劳动力每增加一个,就会相应创造出五个相关劳动力需求,其中两个集中在高端生产者服务业领域,另外三个集中在低端生活类服务业领域,而这种总体稳定的劳动力配比,决定了越是对低端劳动力供给进行控制,他们的工资水平上升就越快,对低端非户籍劳动力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最后经过一系列复杂博弈,高端与低端的劳动力配比还是会回归到1:1动态均衡水平。

  所以说包括积分落户在内的户籍改革,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均衡发展这一最大的难题破解上来,因此,这就需要中央层面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引导产业布局均衡化;地方层面则需要中小城市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以及大城市更好发挥龙头带动及辐射、反哺作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