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回国创业:人才、资金、家庭方面顾虑最多

2011年06月09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海归回国创业:人才、资金、家庭方面顾虑最多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敬龙、金晓冬、刘涧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迅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完善的海外引才政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些条件为海归创业提供了黄金机遇。然而,对于回国创业,很多海归坦言心存顾虑。那么他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缘何产生又如何消除呢?

  顾虑一:人才集聚问题

  2007年初,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多年的金晓冬和创业伙伴回到中国,创办了北京昆天科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对于回国创业,金晓冬坦言他当时可谓顾虑重重,其中能否聚集足够人才是他最为担忧的问题。

  金晓冬解释说:“我们做的是微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必须由研发团队协作完成。并且,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在创业初期,该公司主要依靠从美国归来的海归团队做智力支撑。之后,为保证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开始重点培养本土人才。“目前公司的核心设计人员及中层管理者都是本土人员。虽然培养人才花费了很多时间,但目前来看是非常值得的,人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金晓冬说。

  顾虑二:创业资金问题

  很多海归手握技术和专利,然而缺乏资金往往成为他们创业的一大阻碍。

  梁海声是“1.5维条形码”的发明人,他先后在日本和中国取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2004年,梁海声开始回国创业。“回国创业,技术方面我并不担心,但就是缺少项目启动资金,资金问题确实是我当时比较担心的一个方面。”梁海声坦言自己回国前的心态。

  2008年,“530无锡人才引进计划”向缺少资金的梁海声抛出了橄榄枝,承诺给梁海声60万元的无偿启动资金和150万元的风险投资。2009年初,梁海声创办了无锡泛在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和开发“1.5维条形码”在物联网上的应用。

  但资金还是出现了问题。根据政策规定,企业在拿出产品后政府才会将承诺的资金打入企业账户,而梁海声只有样品,因此资金也就无法到账。“我们所进行的研发本身就需要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投入就很难投产。国家为海归创业提供资金确实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但我希望政策能够更加完善。”梁海声说。

  顾虑三:家庭情感问题

  2010年8月,刘涧泉在厦门创立了赫利森(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谈及回国创业时,他说:“由于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近20年,受美国社会文化影响,我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和家庭问题。起初妻子不支持我回国创业,觉得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去创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担心孩子的教育受到影响。”

  不过对回国创业刘涧泉则充满了信心,他表示:“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现在国内的机会也比较多,回国创业更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最终,刘涧泉说服了妻子,回国创业。

  顾虑四:适应环境问题

  同在厦门创业的海归陈敬龙说:“我当时很担心国内的大环境是否真的适合我们这些海归发展。国内的经济环境、各种人情世故我们是否还能适应,会不会水土不服都是我当时顾虑的。”

  为消除陈敬龙的顾虑,厦门火炬高新区及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牵线搭桥,给陈敬龙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本土企业家,向他们学习如何将自我本土化。

  “具备跨国竞争能力的海归会综合比较祖(籍)国和所在国之间的情况,考虑社会大环境和个人事业、生活小环境两大因素。”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谈道,“一个开放、系统,有着适宜的人才机制,一个充满发展机遇,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社会,对人才最具有吸引力。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国内充满了发展的机会和机遇。”(董光耀 皮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