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纪念建党90周年 80后90后留俄学子找寻红色记忆

2011年06月17日 15:3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接见中国留学生,毛泽东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曾经鼓舞着几代中国青年投身于我们党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挑战。一批优秀的科学专业人才被选送到苏联,肩负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走进苏联各所大学,接受最新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科学研究的带头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中国留俄学生总会发起的追寻红色记忆活动,为相隔50多年的两代留学生牵起一条红线。80后、90后的留学生们走进图书馆、档案室,访问老教授、老前辈,在寻找学长踪影的过程中收获教育和感动。

  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留学生卢森通告诉记者,寻访的过程中感想太多了!那时的学习条件比现在差多了,但是他们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事业,是用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在学习。

  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留学生陈阔对记者说,寻找学长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分,那一批留学生太了不起了!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就已经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我们只能望其项背,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榜样!

  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博士生李军媛对记者说,我们的很多学长现在都是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通过寻访他们的留学生活,感觉走近了他们,不仅看到他们的学术成就,还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

  七一前夕,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尹斌将同学们写的小故事选送了几段给记者:

  故事一(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留学生 卢森通):1951年8月,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跨越千山万水,怀着一颗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到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这名中国留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江平。

  江平是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莫斯科大学是全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俄罗斯民族高等教育的心脏,莫斯科大学的法律系更是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之系,为俄罗斯民族培养了无数社会英才。站在莫大法学院的楼下,江平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看似平静的他内心里却是波涛涌动:这就是我所向往的莫斯科大学啊!我终于来了,我会记着这里的一切,我将学到这里的一切,我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来到莫大法律系的第一年,江平并没有接受俄罗斯的法学教育,他只是学习俄语。为了学好俄语,更快的融入俄罗斯社会,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的起床开始朗读课文,直到深夜在莫大主楼路灯下还能看到他在背诵单词,这就是江平,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学习不足5个小时的睡眠,近半年的时间,江平便可以用流利的俄语和人交流了。

  匆匆忙忙结束了预科时光,江平终于进入自己向往已久的莫大法律系,伴随着入系,另一个疑问也在江平心中产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呢?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纷繁复杂的学科,更何况江平还要用俄语来学习。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是世界最著名的法律系之一,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其余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都有课,中间没有午饭和午休时间,法律系的很多老师都是俄罗斯法学界的泰斗,他们对待学生极其严厉,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几乎达到苛刻的程度。因为都是用非母语来学习法律知识,所以刚入系的时候,江平是处于最底层的水平,课堂上大多时候都仿佛在听天书,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江平没有丝毫松懈,他加倍努力,笨鸟先飞,一年以后他已经是门门拿5分的法律系高材生了,这样的成绩就是他的俄罗斯同学,很多也望尘莫及。江平不仅是一个学习优异的好学生,更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留苏期间,他担任中国留俄学生总会莫斯科大学分会主席。莫大法律系的5年学习,为后来江平成为世界著名法学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莫大法律系的历史博物馆里至今还存放着江平的毕业合照,历史会永远记着那一刻,因为有了那批老一代留苏的学子,才有了后来中国的国富民强,向老学长们致敬!

  故事二(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留学生 陈阔):吴旻 ,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家,开创了我国人体细胞遗传学新领域,创建了第一个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组,在国内第一个开展了先天畸形的产前诊断。

  1957年冬天,经过了1年的留苏预备班学习之后,吴旻来到了苏联,在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病因与发病学系做研究生(现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一天,吴旻的导师,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细胞生物学专家阿·德·季莫菲也夫斯基教授把吴旻叫到家中,给了10个不同的题目让他选择自己的研究计划。若选择较简单的题目,对一个要想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来说比较保险。但吴旻选择了难题《恶性肿瘤细胞瓶中克隆的获得》。 季莫菲也夫斯基教授告诉吴旻,以前他的一位研究生已经在这个课题上失败了,让他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吴旻没有退缩,决心攻下这一难关。吴旻把自己的路线限定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之间,苦苦思索获得单个细胞繁殖的技术手段。 在美国的个别实验室已经设计了二氧化碳培养箱以维持培养液酸碱度,可在苏联并没有这个条件。人不就能呼出二氧化碳吗?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把呼气末尾的一点“底气”吹进了培养瓶 。

  3个星期后,单克隆肿瘤细胞生长起来了,人体肿瘤细胞克隆培养成功了!而这时,他进实验室仅3个月。

  他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努力。他又开始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细胞遗传学进军。此时的苏联,李森科学说占了统治地位,经典遗传学被视为禁区,苏联科学家一般都不敢问津 。

  吴旻冲破这一学术禁区, 对正常人体染色体、肿瘤克隆细胞染色体的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数据,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短短的三年半留学期间,吴旻发表和投出了13篇论文,他的出色工作获得苏联科学界的一致赞赏。

  1961年6月13日,18位来自苏联最高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组成的苏联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答辩委员会,主持一位中国研究生的论文答辩 。在答辩会上还宣读了苏联著名学者Chlopin在病危中为吴旻论文写下的热情洋溢的评语。

  面对苏联科学界的权威们,吴旻宣读了论文,用充足的实验数据回答了专家们的提问。经过短暂的讨论,18位专家全票通过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会场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主席宣布,鉴于吴旻杰出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考虑能否破格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博士学位。18 位专家又以全票通过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吴旻成为我国留学生中获得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作为今天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与中国留俄学生总会的一员,我们要学习留苏前辈敢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惧困难的精神。为了祖国和未来而奋斗。

  故事三(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学生 陈阔):有这么一位留苏老医学前辈,他曾在苏联莫斯科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在三年的短暂留苏生活中,他每天只是奔波于寝室--实验室之间。每天最早到达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而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在留苏的三年间他研究发现了Hemaggiutinating virus of Japan (俗称仙台病毒)的不同类型以及是否对人体具有致病性。

  在论文答辩时,前苏联莫斯科医学科学院专家通过他的副博士论文。介于他在病毒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前苏联教育部破格授予其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是少有的先例,同时他也是取得此项荣誉的中国第一人。

  他叫 侯云德 (Хоу Юнде)---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们留苏留俄医学院学生中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故事四( 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博士生 李军媛):李佩成,1963年-1966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现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祖国大西北和黄土高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渗流理论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1964年,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赴苏的留学生们在一种特殊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半年后,住在莫斯科大学生城八个院校的中国留学生相继回国,而李先生仍然继续坚持学习,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系度过了紧张而卓有成效的3年。3年间,李先生没有丝毫松懈,对他而言不存在节假日,每天清晨5点起床学习已经成为习惯。莫斯科漫漫的严冬让这位留苏学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挚热。李先生曾于1964年元月20日,抒怀写道:

  莫城风紧又飞雪,已稀游人愁更多。唯闻一出笑声起,天寒地冻奈我何!

  李先生始终牢记出国前中央首长的叮咛“时刻记着祖国,完成双重任务——即要学好专业,还要多做苏联人民的友好工作”。留苏期间,李先生得到了苏方师生和各国同学的赞誉,并与苏联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他的同窗好友科诺诺夫还记得当年李先生教他的中文。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苏期间在大使馆接见留学生时提出了“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体格健全,作风正派”的要求。李院士至今记忆犹新,并把它作为座右铭。李佩成院士现为长安大学教授,依旧坚守在水利水文研究的第一线。他经常教导学生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读书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以苦为乐。现在的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学成了知识,报效祖国,就是一种快乐。抓紧时间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时刻记得,要为祖国培养自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有这样远大的目标,必然会激起奋斗的热情。

  在国外的日子里,李先生深知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他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三年中,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支出、买一些专业书籍以外,李先生将剩下的钱积攒起来。回国之前,他将这些钱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李先生留苏期间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导师的赞赏,在苏联导师的指导下,他提前完成了学位论文,提出了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相应公式,为解决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做出了贡献。

  成功对于李先生而言并不为重,他看中的是永不停息的奋斗和对祖国赤诚的心。(施晓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