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别把留学作为逃离方式

2011年11月24日 11: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没有一个家长舍得自己的孩子没成年之前就离开家出国留学,其实真是无奈,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我国近年来留学低龄化及国外基础教育的优势时,身为母亲的周容动情地说。

  作为新东方资深留学咨询专家,周容发现,她接触到的学生其留学决定80%是由家长作出的,因为国内的好学校有限,竞争激烈,这种竞争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同样身为母亲的周容坦言,家长也不舍得逼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但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她到现在还记得女儿小时候对她说过的话,“您天天这样管我,我的童年都没有幸福了。”虽然女儿早已长大,但周容回忆起来仍眼角发红,觉得当年太过严厉,也希望各位家长跟孩子多沟通、多鼓励。

  周容提到在美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活,教育更多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情。我国情况跟美国不同,教育需要家长来承担部分责任,但它不应该成为家长的负担,使家长形成一种虚荣的评价观——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需要有根本的转变,教育应关注孩子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像生活及学习上的独立性、心理方面的抗挫折能力等,这些素质是孩子独自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发展所必须的。

  让学生学得有尊严和个性

  学校如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孩子以受尊重和自主的方式学习,有哪个孩子还会厌学?他们会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周容讲述了去美国走访的几个中学的情况:“当学生学习存在障碍时,老师绝不认为是学生的问题,会觉得应该调整自己的方法。”当学生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会专注地倾听,并和他们一起分析和解决。周容强调:“重要的是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受到了尊重,不会觉得询问是没有尊严的事情。”

  周容还列举了在一个男校的见闻,男校在大家普遍观念中偏重运动,而这个学校提供了完善的绘画课、手工课等,校长非常自豪地给参观者展示男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他们有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学生喜欢和需要的都给予支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喜欢运动、绘画,无论哪方面做好了,都会找到自信,从而活得更健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非要一个模式,结果天才成庸才”,周容说。

  国际化人才需要有包容和欣赏的文化胸怀

  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学习,是希望培养国际化人才,周容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偏重文化上的包容力和欣赏的态度。“中国人心理上最瞧不起黑人”,周容语出惊人,她说在培训机构送孩子出国到寄宿家庭时,如果对方是黑人家庭,家长基本都会要求调换。

  周容认为,孩子越小越容易无偏见地融入和接受其他文化。但她同时也表示,这种留学低龄化最好以初中毕业为限度,因为这时国内的义务教育已完成,孩子的中文底子已基本打好,出国之后不至于丧失最初的文化本色。

  像美国,校园中有多种族的学生和老师,本身包容性很强。在国内如何培养孩子向国际化方面发展,周容建议:让学生多见识,包括广泛阅读和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去,让孩子因了解而认同。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引导,不要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给他们戴上有色眼镜,应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世界,培养孩子包容的胸怀和对事物怀有美好的眼光。

  学习是为提升自我而不是高考

  现在不少学校办了国际高中部,周容的态度是不欣赏、不支持。她认为不论是哪种教学体系,基础教育的理念都是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学生不论在哪儿上大学,都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都必须做好而不能逃离。

  学生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升入大学,大学应该让学生觉得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周容说在美国,大学不是分成好差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曾经有一位家长请她帮忙申请一所美国不知名的大学,而他孩子的成绩完全可能进美国排名前50的学校。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这位家长说据朋友介绍,这个学校的学生毕业后3个月内100%能找到工作,其中70%以上被世界顶级公司录用。“当然学校的特色可以有多方面,比如某一学科占优势,培养的人才有实用性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校的特色和学生认同的原因。”

  在美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众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和发展的便利,尤其是公共设施。周容说,我国各个城市小区有众多设备更多是为成人准备的,能不能为孩子多创造这样的条件,比如适合孩子读书的图书馆、孩子活动的少年宫……

  国外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留学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却不能是逃离基础教育的方式。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成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的能力,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提供资源和尊重,让学生自由发展。(范瑞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