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显示:跨文化适应制约留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目标

2014年01月22日 17:25 来源:神州学人 参与互动(0)
调查显示:跨文化适应制约留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目标
    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研究生黛西·霍尔多夫镜头下的本校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组图。(来自作者博客)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文学院支持的“游子”项目介绍。(来自英伦网截图)

  留学生在与留学当地社会民众以及学校师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曾经伴随自己沿用多年的生活习俗、思维价值观、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在令广大留学生对当地文化充满新奇与神秘感的同时,更多的则是由于跨文化适应所带来的长时期的身心压力体验,这种跨文化交际压力体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能否成功适应异国生活和顺利完成海外学业目标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目前在韩国高校学习和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语言进修生),结合长期以来对在韩中国留学生群体学习、生活期间实际“壁垒”的观察和关注,从留学生个人社会支持体系、身心状况特点,及影响他们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因素着手,自行开发编制了“在韩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涵盖8个变量,涉及留学生与同学和老师间交流、交往状况,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及社会网络等自变量,涵盖30个问项,55个子问题。

  问卷草稿首先选取了韩国首尔地区高校的50名中国留学生进行了预备调查,在此基础上,又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和修改,确定“在韩中国留学生社会及文化适应状况调查问卷”的最终版本,并面向全韩境内的中国留学生,完成了网络开放式问卷调查。截止到2010年10月31日,先后收到网络调查问卷575份,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为86.96%。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韩男女生分别占到了47%和53%,独生子女高达61%,大多属于1980年代以后出生;具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9-26岁,大多尚未结婚成家,结婚的仅占调查样本的4.6%。

  目前在韩国学习和研究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完成心理适应。其中针对“留学后常感到重重身心压力”的问项,仅有14.2%的被访者表示“不同意”和“很不同意”,而其余绝大多数(85.8%)表示赞成,其中27.8%的被访者表示压力主要源于“不能和韩国教授同学顺利交流”。

  另外在“对目前留学生活最不满意的方面”,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选项就占据了前4项中的3项,分别是“缺少知心朋友,学校生活单一乏味”(23.3%)、“和教师同学及周边人不能顺利沟通交流”(13.6%)以及“与教师教授及其他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紧张”(9.4%),3项汇总占46.3%。

  同时,在“留学期间常感到的症状与不适”的问项中,选择“感觉一切还好无任何不适”的留学生仅为20.4%,而40.2%选择“迷茫困惑感觉不到未来前途所在”,30.3%选择“情绪不稳定,很容易起伏波动”,另有精神不振身心疲惫(28.5%)、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26.1%)、难以忍受想放弃留学(22.0%)、胃口差消化不良(18.2%)、孤单想家(14.7%)、头疼(10.5%)等负面情绪和身体不适感的存在。

  为了进一步把握在韩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适应”指标,我们在研究中设置了留学生“心理适应”自我检测项目,通过对“韩国留学期间大部分时间个人身心状态的自我形象描述”来考察心理适应程度与质量水准。在13个情绪指标中,选择负面情绪指标的比例明显高于正面情绪指标和中性指标。其中,选择“忙碌”的占40.2%、其余依次为“无聊”(35.4%)、“压抑”(31.4%)、“紧张”(29.4%)、“彷徨”(28.6%)、“郁闷”(27.4%)、“困惑”(25.4%)、“无奈”(25.4%);而充实、愉快和幸福则分别为26.2%、15.4%、7.4%。

  这其中非常值得思考的是留学生身心状态的冲突现象,即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表面上“忙碌、紧张和充实”的同时,内心却倍感无聊、压抑、彷徨、郁闷、困惑和无奈。

  结合“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如何缓解”的调查结果,选取“和中国朋友聊天或独自吃零食”(38%)、“向恋人或配偶电话/聊天倾诉”(37.8%)、“闷在心里不告诉别人”(29.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韩国朋友聊天倾诉”(8.0%)、“和韩国教授、同学倾诉”(5.6%)。这说明了留学生群体在紧张繁忙的学业之余,由于缺乏有效的压力缓解方式和渠道,另外加上强烈的自尊心所带来的好面子思想,不愿意或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向身边的韩国朋友(包括教授和同学)诉说自己的困难,以求得帮助。

  由于交往模式、交往态度和交往习俗差异,导致不少中国留学生不能跟当地人进行良好的交往,使他们产生诸如无助感、孤独感和负罪感等负面情绪。调查结果显示,在韩中国留学生对“和自己周围韩国同学的关系”回答为“非常亲密友好”仅占12.4%,尽管回答“很糟糕很紧张”的比例也非常低,仅有1.4%,但选择“不好不坏”的超过了一半(56.4%)、“非常一般”超过了四分之一(26.2%)。由此看出,中国学生和当地韩国师生的交际情况不令人满意。中国学生“与韩国同学相处时的内心感受”的应答结果中,将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了“内心有隔膜感”(44.2%),依次为“非常拘束紧张”(32.4%)、“小心翼翼”(22.8%)、“舒服自然”(22.6%)、“疲惫厌倦”(22.6%),“友好亲近”仅仅为10.4%。由此可见,在韩中国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印证了在韩中国留学生尚未很好地完成社会文化适应的观点。

  文化融合是指个体与其他文化群体成员持续的接触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心理和个人行为的变化。跨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联系密切,主要涉及进行跨文化接触的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变化。文化融合细分四种模式(整合模式、分离模式、融入模式、边缘人模式)。具体到调查样本中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整合∶分离∶融入∶边缘=2∶5∶2∶1”的比例,即留学生的文化融合形态整体呈现出一个“梭形”结构。

  问卷调查结果和日常对留学生的观察结果非常吻合: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停滞于“分离模式”阶段,学习和生活乃至日常娱乐各个圈子里全是和自己具有一样背景的中国同胞,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子,即使面对韩国文化体系里的一些优秀部分也是不屑一顾,丧失甚至拒绝了本可以学习、发现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精华的机会。从海外留学的自身价值来看,也就失去了远离父母亲人、不远万里、花费昂贵地来到国外留学深造的根本初衷。

  综上所述,持有融入和整合态度的留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适应的水平最高。采用整合态度的留学生群体要比采取融入态度的留学生所遭遇的心理适应问题少,因为他们对所在地的文化期望相对理性和客观,摒弃了很多盲目性的感性思维因素;其次采取分离态度的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整体较低,留学幸福指数和生活幸福指数,即心理适应水平要低于持有整合态度的留学生群体。(张雷生)

【编辑:罗渊】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