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马六甲的变变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感受马六甲的变变变
2009年09月28日 17:22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一次到马六甲是在6年前,那时儿子念小六。

  期间是否有路过已没什么印象了,隔了这么久没来,感觉到马六甲的变化很大。沿街步行,在不同的桥过马六甲河,穿街过巷,要寻找马六甲古早的味道,得到的却是新颖感觉。

  就像聚集在荷兰广场候客的三轮车,现在每一辆都用色彩鲜艳的塑胶花布置,让我耳目一新。

  最初对马六甲的印象来自小学的华文课本,那一篇有关古城马六甲的游记,内容已记不得了,但依稀记得马六甲也被称为“燕子城”,而在马六甲燕子果然很多。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一家成为马六甲常客,一年来两三次,游不厌烦,吃得开心。

  马六甲是个小城镇,因它丰富的历史古迹被称为“古城”,它所以能展现非常独特的风土民情,是因为曾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过。这三个欧洲大国在马六甲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及古建筑,不少16世纪殖民地时期建成的建筑物,仍保留至今,使马六甲充满着异国风味。

  红,是这城市的主色

  红色是马六甲旅游景点的主色,建筑群反映出其近500年的多元文化特色,马六甲Christ Church Melaka是荷兰建筑最佳典型,建于1753年,它和位于圣保罗山上被一场大火烧毁的圣保罗教堂,永远是旅客的最爱;往左边走下去是圣地牙哥碉堡(Porta de Santiago),19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度要拆毁它,幸亏莱佛士干预而得以存留下来。

  过了马六甲河的老城区,是葡萄牙士兵在1511年抵达后兴建的地方,由于马六甲是前往欧洲的战略港口,葡萄牙人抢先占领了它,直到1641年荷兰人被赶跑了,在长达150年的殖民期间,荷兰人在马六甲大兴土木;后来英国人来了,荷兰人撤走,马六甲一直在英国人手中,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土生华人文化的体现

  鸡场街(Jonker Street)是马六甲的老地标,这个老城区在马六甲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谨慎地保留了下来。马六甲古城自2008年中和槟城同获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更不能随意地拆建,一座一座的店屋民居,只能原件原味地保留修复,而市政府也承诺修复古迹,注入新生命,让这个历史古城成为活的博物馆。

  我在敦陈祯禄路(Jalan Tun Tan Cheng Lock)看到一座老屋,业主居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修复工程原本应在2008年12月15日完成,但却还在进行中,看来要让老祖母级的战前旧屋赋予新生命还真不容易,一不小心,恐会拉倒旁边的建筑。

  跟吉隆坡的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不同的是,茨厂街展示的是华人真实而多彩的夜市生活,是贩卖仿冒品和盗版货的大本营,而鸡场街却是留下过去辉煌的土生华人文化色彩和韵味。

  鸡场街周边的战前古建筑,有些已修复,改为经营手工艺品专卖店、小食店,但有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这些古建筑物到底是哪个年代兴建,只有研究马六甲旧城区历史的人才不知道。但在马六甲老城区的一些建筑物引起了我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很长很长的店屋,从店前走去设在店后端的厕所,要过了一关又一关,真有意思。

  2008年11月底,鸡场街立了街牌,街牌位于鸡场街尾的三叔公有限公司(前马六甲大华银行)前。马六甲市政局还准备在鸡场街街尾的三角坡,兴建喷水池,美化一番,夜晚会放彩灯照明。三叔公有限公司也在本身大厦的两旁柱子,写上中文大字招牌,符合老街的特色。

  古迹的记忆在马六甲人心中回荡

  马六甲的确是个活的博物馆,每个古迹都在回应人民心底的记忆呼唤,很多人到马六甲,往往只锁定购物吃喝,或走马看花观赏建筑物的外观,却错过知性体悟流传几百年的故事。

  其实,马六甲的旅游点很多,从荷兰广场开始,荷兰古建筑Stadthuys、圣保罗教堂、圣地牙哥碉堡、马六甲苏丹王宫、圣约翰堡、三宝山、三宝井、宝山亭、汉都亚井、青云亭、圣彼德教堂、圣芳济教堂、Tranquerah回教堂、迷你马来西亚文化村、独立纪念馆、城隍庙、汉丽宝公主墓、荷兰人墓园、土生华人博物馆、钟塔、葡萄牙村等。

  敦陈祯禄路——马六甲富豪街道

  华人第一次与马六甲接触是在15世纪,与马来人的通婚形成的峇峇与娘惹文化,保留了华人与马来人一部分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今天在马六甲让人缅怀的是土生华人的家具、珠宝、服饰及建筑,这些土生华人建筑多数可在敦陈祯禄路一带找到,那一带曾被称为“马六甲的富豪街道”。

  敦陈祯禄路也俗称为“荷兰街”,陈祯禄的故居在荷兰街111号,也是参与马来亚争取独立的重要人物,生前住家是国内外名人、政治家经常汇集的地方,死后马来西亚政府不但予以国葬,这条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荷兰街还有徐氏宗祠,是马六甲著名的峇峇富豪徐炎泉家族的宗祠。早期树胶业第一人陈齐贤在荷兰街的故居,至今仍保留完好,而屋前走廊具有非常传统中国的味道。

  三个现代化景点 马六甲河经过翻整

  马六甲多了三个现代化的景点——旋转式观景塔、观景轮及备受争议的荷兰水轮车,还有新开的大型购物中心英雄广场,但变化最大的是整条马六甲河的翻整,两岸加了坚固的河堤,旧店屋翻新了,刚铺上去的走道,刚种植的花草,连河水也清澈了。从钟塔附近的码头出发,还可以乘搭船只畅游马六甲河。

  不变的主轴:马六甲古早味

  马六甲驰名的是鸡饭团,有好几家,从陈金声捐款建筑的桥梁走过去,有两间;在Melaka Raya大众银行对面也有一家,吃过几次,每家都宣称有自己的配方和做法。吃鸡饭也要讲究辣椒酱,还是自己比一比。在马六甲当然要吃一吃娘惹餐,娘惹餐馆很多,自己不喜欢娘惹餐,只吃了一次。

  隆发潮州粥,在板底街(Jalan Kampung Pantai)15号,上一次在这里吃粥是在11年前。儿子执意到这里吃粥,但因为11点多在荣茂茶楼吃了少许点心和菊花茶,肚子还是胀胀的,于是绕了一圈去找买古董的老朋友。

  荣茂茶楼,由刘仁珊创办,1936年注册,茶楼墙上挂了一幅八仙过海图,创办人的画像挂在柱子上,书法有七幅。刘仁珊1892年出生在海丰,1946年在Jalan Tukang Emas(打金街)租下目前的店屋卖茶水,1947年才正式做包卖点心。荣茂茶楼每逢星期二休息,平时总是一早挤满人,星期天和公共假期更是要先在店外等,才有位子坐,墙上一个通告说:星期天和公共假期加水要自助。

  过去来马六甲总是要到荣茂茶楼,来得太迟,很多包点点心会吃不到。坐在茶楼内看着对面的回教堂Kampung Kling Mosque,那是一座带有华人建筑色彩的回教堂,外墙髹上白漆,光亮刺目,往上看,竟然在中间的通风道一条长型木雕上,看到一个华文字——“囍”。

  回来隆发潮州粥,叫了一些菜肴,共六样,三人吃得很开心,菜肴的做法和平时吃到的潮州粥口味有点不同。在隆发吃潮州粥有个目的,是因为店里有一口井,井在屋内,感觉很稀奇,而这口井不是摆样子,井水是有用的,记不得是否拿来煮粥?

  在板底路11号,还有一家老店叫德和兴,已经经历了四代,1930年从曾曾祖父那一代,从街边开始卖肉羹,1939年转入店内,70多年来古味不变,第三代潘国强,现在还在店里帮忙,但年纪大了,已将生意慢慢交给儿子。下次到马六甲该尝一尝。

  出入提示

  过去步行在马六甲老城区,在狭窄的街道上必须小心车辆,还必须小心电单车劫匪风驶电掣而过,顺手攫夺旅客的手袋,但现在则是扒手横行,夜市每逢星期五至星期天傍晚六时起,鸡场街文化坊引来游客与人潮,扒手混在人潮中造案。

  根据当地报章最近的报道,鸡场街文化坊的名气越是旺盛,人潮也日愈增加,牛鬼蛇神混杂的老街头,治安已亮起红灯,明里抢,暗里偷的犯罪活动,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连店主都帮忙抓过干案者。

  走在鸡场街的夜市,要看住自己的手袋和钱包,不好成为在一边虎视眈眈犯罪分子的下手对象。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傅来兴)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