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小语国:就业、学费优势各不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留学小语国:就业、学费优势各不同
2009年10月29日 11:2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有更多的留学家庭把目光投向小语种国家,如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等。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留学费用只需要人民币6万至13万元左右。

  除此以外,随着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家庭打算把孩子送去这些国家留学,在让孩子多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还收获一门专业。而且大多数的小语种国家入学门槛低、费用合理、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学生必须先通过语言关,才能进入专业的学习,所以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要花的。

  韩国 招生规模扩大 无须统考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冼颖瑜:

  韩国政府宣称,将扩大留学生规模,预计留学生人数在2012年将达到10万人。目前,中国学生占韩国全体留学生人数的68%左右。随着中韩两国的深入交往及贸易联系,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在中国开设企业;而且,赴韩留学的费用较低,因此,学生也愿意选择到韩国留学。

  留学优势:韩国不乏世界500强的名校,如国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中国留学生申请韩国大学不需要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所以,学生相对容易申请名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除此以外,韩国留学的费用十分合理,一年留学费用约为人民币5万~7万元。

  申请建议:目前韩国比较热门和优势的专业有计算机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和商科专业。虽然在韩国留学选择新闻传播专业的留学生人数并不很多,但是其生源极其稳定,也属于相当热门的专业。

  新加坡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好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冼颖瑜:

  越来越多的准留学生关注的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新加坡在这方面很有竞争力。除了酒店管理、商科、物流等专业以外,信息技术、创意媒体设计等专业也是学生留学该国的首选专业。

  留学优势: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从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发展而来的,既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也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其留学费用十分合理,一年大概需要人民币10万元左右,入读公立学府有机会申请奖学金或助学金。留学生无需提供雅思或托福成绩,入学门槛较低。留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新加坡工作,也可以有移民的机会。

  利好消息:新加坡教育部为了规范私立学校的运营,已经通过了一项新的“私立教育法案”,这个法案会更加严格的规范私立教育。新加坡政府将在明年较为合适的时间向中国的学生、家长公布这些法案的细节。新加坡教育主管部门着手制定新的质量证书计划(Edu Trust)以取代消协保证标志——教育认证计划(Case Trust);还将成立一个私立教育委员会执行这些规定。

  申请建议:新加坡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有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物流专业、 商科专业以及其他新兴专业,如创意媒体设计、新媒体、生物医药等专业。

  法国 国立大学免收学费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白鹭:

  留学生对法国国立大学的均衡教育质量有了更多的了解,法国大学的宽进严出也使学生们选择学校时,特别是选择预科时越来越现实,入学后能够成功升学、毕业成了学生们首选的目标。

  留学优势:目前为止国立大学免收学费还是对学生们最大的吸引。

  利好消息:最大的利好就是签证由原来为期3个月的入境签证变成一年的有效签证,持有一年期签证的外国人在法国有工作权。此项改革使得(延续居留)程序得到了加快和简化。

  申请建议:选择专业时,对此专业有兴趣和具备基本的专业学习基础是主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科,可适当了解一下预科的升学率。

  日本 降低保证金要求

  启德教育日本留学顾问陈科:自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的“至2020年接收30万留学生”的计划后,为吸引更多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存款证明不是十分充分的学生,而降低了对留日保证金的存款证明的要求。

  留学优势:留学日本没有强烈的外国感,较能适应;日本教育水准高,毕业文凭与资格被国际认可;日本工作机会多,学生可半工半读,适合于工薪家庭;中日贸易往来频繁,需要大量精通日本国情、语言的人才。

  利好消息:进一步简化申请材料和缩短申请时间,有步骤地延长一次性签发留学类签证的时间(现为两年);采取措施扩大和促进留学生在日本就职的政策;为最终实现“留学”与“就学”两签证的完全统一而采取更为积极的出入国方针。

  申请建议:汽车、动漫、艺术、管理等都是赴日留学的优势专业。目前毕业后能在日本找到工作的留学生,所从事的大多与商务、翻译等工作有关。因此,在学生兴趣和能力都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日本教学水平较高,又是与中国就业市场所需行业相关的专业,像汽车工业、动漫与服装设计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等。(李琼)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