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变身成“海鸥” 国际人才交流呈现环流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变身成“海鸥” 国际人才交流呈现环流趋势
2009年11月09日 13: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今天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个专家组织、培训机构、科技企业、留学生组织参展参会;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共有4300多个机构和单位参展参会。

  7日,记者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采访中发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海归”,他们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他们的事业或企业、合作项目往往跨越东西方,或者是国内外,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从过去“人回国服务”转变为“智力为国服务”,这一群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的特殊新人才群体,使得人才流动呈现环流现象,海外留学人员由“海归”转变成为“海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企业扎根国内与海外两个土壤

  加拿大华人信息技术协会会长邵青山从加拿大赶回国参加本届人才交流大会。他告诉记者,从1988年出国,先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学习生活,看到我国经济不断腾飞,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从我们协会来说,有回国创业这一想法的人几乎占了100%,几乎所有在国外有企业的人都努力尝试在国内办企业,但我回国创业的理想已经开始实施了。”他告诉记者,去年4月,他在杭州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外包公司。他表示,明年春节后公司就能落户深圳,目前正与深圳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大学等学校洽谈合作,将适应就业、职业的技能培训提前带进校园,为企业培养可用之人。

  “准确来说,我更想成为一名‘海鸥’,而不是‘海归’”。邵青山说,如果单纯回国创业,企业将逐渐本土化,失去国际化背景对企业发展不利,将企业扎根国内、海外两个土壤,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海鸥”现象已较普遍

  旅美科技协会有8000多名会员,该协会理事会主席沈陆昨日告诉记者,“海鸥”现象在该协会已经非常普遍,国际人才的流动、智力的输出引进,早已不是单一的“海归”模式。

  沈陆介绍说,旅美科技协会会员有回国创业意愿的人至少半数以上,甚至更多,而且不少人已成功回国创业。他拿出手里刚收到的名片告诉记者:“你看,这些都是我们协会会员回国创办的企业,广东、深圳就有10多家,内地也有很多。”他表示,这些“海鸥”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保持在国外的企业或工作,回国寻找机会,条件成熟后创办国内公司。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情况下,这一趋势更明显。

  “回国创业并不是唯一的模式。”沈陆表示,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已经转变想法,用“才”为国服务。比如说,采取项目合作方式,或者短期讲学,通过一些协会为企业、政府机构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

  企业国际化促“海鸥”数量增 北美在线总裁叶军也是早年留学海外的学子,在国外企业担任过高管,2000年以高级技术人员、专家身份回到北京,后自己创业,2006年再次前往多伦多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叶军得出一个结论,“海鸥”特殊的身份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反之也促使更多的“海鸥”产生。

  叶军表示,海外留学人员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对国外文化及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熟悉,语言沟通也不成问题,对正进军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人才,加上“海鸥”可以自由往返国内外的身份,使得这一人群更为特殊。他还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我以前所在的一家公司,一位副总裁想申请签证考察国外市场,经过几个月时间努力,最后竟然被拒签了。但如果是‘海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今天董事会出台决定,晚上就可以动身。”

  人才环流成为趋势

  海外博士专家联合会执行副主席杨恒博士介绍说,联合会有300多名博士,一些博士回国创业后,也常与协会保持联系,将国内的经验带到国外。他认为,过去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双向的人才交流形势已经落伍,在“海归”与“海鸥”并存,“海鸥”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人才环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

  他表示,应该鼓励更多的“海鸥”出现,这些国际型人才会不断往返国内外,将智力、技术、经验带到国内,服务企业和政府、机构。“我们正在建一个海外博士专家库,随时可以联络到300多位博士,可以提供智力需求。比如目前我们正与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等合作,随时为市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学校提供学术交流等需求。”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学家工程师协会副主席张明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协会有200多名会员,都是在生物、环境、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成就的博士、专家,其中60%的会员非常希望回国创业,认为回国发展机会更大。但他认为,在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彻底回国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以“海鸥”的形式,让留学人员留在国外,及时向国内传递科学前沿信息,可能更有助于追赶世界科学前沿。(罗雪燕)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